
每日靈糧
作者:張鈞莉 老師
1 | 四 | 以賽亞書56 | 11 | 日 | 以賽亞書66 | 21 | 三 | 馬可福音10 |
2 | 五 | 以賽亞書57 | 12 | 一 | 馬可福音1 | 22 | 四 | 馬可福音11 |
3 | 六 | 以賽亞書58 | 13 | 二 | 馬可福音2 | 23 | 五 | 馬可福音12 |
4 | 日 | 以賽亞書59 | 14 | 三 | 馬可福音3 | 24 | 六 | 馬可福音13 |
5 | 一 | 以賽亞書60 | 15 | 四 | 馬可福音4 | 25 | 日 | 馬可福音14 |
6 | 二 | 以賽亞書61 | 16 | 五 | 馬可福音5 | 26 | 一 | 馬可福音15 |
7 | 三 | 以賽亞書62 | 17 | 六 | 馬可福音6 | 27 | 二 | 馬可福音16 |
8 | 四 | 以賽亞書63 | 18 | 日 | 馬可福音7 | 28 | 三 | 詩篇 73 |
9 | 五 | 以賽亞書64 | 19 | 一 | 馬可福音8 | 29 | 四 | 詩篇 74 |
10 | 六 | 以賽亞書65 | 20 | 二 | 馬可福音9 | 30 | 五 | 詩篇 75 |
31 | 六 | 詩篇 76 |
日期 | 章 節 | 經 文 |
7/4 | 賽54:2-3 | 要擴張你帳幕之地,張大你居所的幔子,不要限止;要放長你的繩子,堅固你的橛子。 因為你要向左向右開展;你的後裔必得多國為業,又使荒涼的城邑有人居住。 |
7/11 | 賽60:1-2 | 興起,發光!因為你的光已經來到!耶和華的榮耀發現照耀你。 看哪,黑暗遮蓋大地,幽暗遮蓋萬民,耶和華卻要顯現照耀你;他的榮耀要現在你身上。 |
7/18 | 可1:17-18 | 耶穌對他們說:來跟從我,我要叫你們得人如得魚一樣。他們就立刻捨了網,跟從了他。 |
7/25 | 可10:44-45 | 在你們中間,誰願為首,就必作眾人的僕人。 因為人子來,並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並且要捨命作多人的贖價。 |
經文要義
問題思考
默想應用
1.突破國籍限制(3;6-8):過去神揀選亞伯拉罕及其子孫,但當神拯救擄民時不限於以色列人,外邦人只要:a.內在心志上──與耶和華聯合;b.外在行為上──守公平行公義,都可蒙恩,不再「分別」(3)。
2.突破生理限制(3-5):太監原本不能入耶和華的會(申23:1),又自覺得是「枯樹」,今卻必在神的殿中被記念,有名號,比有兒女的更美。只要他們:a.外在──謹守安息日;b.內在──揀選神所喜悅的事、持守祂的約,就必有一個名賜給他們,永不被剪除。殘疾不再是殘疾!今我們也都能靠主恩典脫離肉身和屬靈上的不能生養,突破生理和靈性上的限制!
二、善行的必要性:今日我們熟悉新約「因信稱義」的真理,常強調信心而不靠行為;但由上二項可知,信主的人也應活出善行。要「守公平」;「行公義」,而以具體的「守安息日」和「手不作惡」為表徵。這是回應神救恩的表現。神的賞賜和期許;我們的信心和行為,都是互相平衡的。我們不是倚靠行善得救,但既然得救,就應活出善行。
三、恩典的平衡性:本章還呈現一個更大的平衡,是應許恩典(1-8)和指責罪惡(9-12)相平衡。正如同前文一再強調神的審判不僅是審判,而是為了勸勉人悔改;同樣的,當神應許賜福、廣施恩典,祂也同樣是在呼籲悔改,好使人配得上所蒙的恩典。拯救不是盲目、無標準的;恩典不是廉價、可揮霍的。越是蒙恩,我們越要警惕這一點。
靈修筆記
以賽亞書 第57章
經文要義
本章接續上章末段,指責百姓(不只領袖)所犯的罪。
問題思考
默想應用
一、死亡的恩典性(1-2):我們總是傷逝、悼亡,先知卻指出死亡是:
1.人不記念,神記念(1上):想想哪個更寶貴?
2.免了禍患,享平安(1下-2):也是應該感恩的!
二、罪惡的污染性:上章指出領袖失職,但罪惡不會只限於此,而是:
1.從領袖到全民(3-4):百姓也都成「巫婆的兒子;姦夫和妓女的種子」
2.從宗教到道德(5-6):拜偶像不僅是屬靈的淫亂;也真的落入淫行。甚至殺兒女獻祭,罪無可逃!人離了神就迅速腐化。
3.從個人到家庭(7-8):從「青翠樹下」走進「門後門框後」,登堂入室。
4.從社會到政治(9-10):政策也受影響,自卑自賤打發使者多帶貢品去見「王」,與陰間的惡者同列,或說卑賤行惡直到下陰間。
5.從行為到心靈(11-13):因恐懼而說謊(11),又被愚弄,自以為義。
三、神行事的平衡性:這裡讓我們再一次讚嘆神的:
1.既超然,又入世:祂至高至聖,卻又住在謙卑者的心內(15)。
2.雖擊打,也醫治(16-18):罰惡時又憐憫人因受苦而發昏,故醫
3.賜平安給遠處,也給近處的人(19):神定意賜福,神也無所不在,人其實不必遠求(參9)。
靈修筆記
以賽亞書 第58章
經文要義
本書末段(58-66章)論到末後的榮耀。58-59章先解決罪的問題。
問題思考
默想應用
這可能是論禁食和守安息日最清晰醒目的經文,顯示神的原則是:
一、優先解決罪的問題:神有極大的榮耀將要降下來(60-66章),但榮耀與罪惡不能並存,因此祂一再地:
1.說明人的罪惡:包括:a.點破犯罪的心理(3上);b.描摹罪惡的實況(3下-4);c.陳明神原本的心意(5-7);d.應許人遵守的獎賞(8-14)
2.差遣神的僕人:本書原本就是基於神主動尋找、差遣先知警告世人之作(參6:8),本章更記明神要求先知要「大聲喊叫,不可止息;揚起聲來,好像吹角」(1),祂的心何等迫切!
人都不喜歡被指正、被嘮叨,誰能體會神向人「說明他們的過犯」(1),以便能提供救贖、彰顯祂榮耀的心意呢?有沒想過神其實可以不必說明這些,高坐天上對我們天打雷劈就好?祂幹嘛要說?
二、強烈譴責形式主義:神對罪的定義和標準,和人不同,他強調:
1.表裡一致:人以為「神」是屬於宗教範圍的,只要作些宗教活動即可應付(2-3上),殊不知耶和華鑒察人心,祂要的是生命的實質!
2.道德實踐:而內在的生命是藉外在的行為表現出來,因此神悅納的是釋放被欺壓的(6)、賙濟貧窮(7)等良善、公義之舉。
以上二項,一關乎先後;一關乎內外,掌握此二重點,討神喜悅不難。
三、豐盛賞賜大過要求(9-12):神要的不多(如上二、1.;2.兩項),但祂大大賞賜順服的人。包括:
1.從現在(10下)到後世(12):綿延不絕。
2.從外在(有光、引導、骨頭強壯)到心靈(心滿意足):價值不菲。
3.從自己(10下-11)到他人(12):擴增不已。 神給的比要的多得多!
靈修筆記
以賽亞書 第59章
經文要義
上章是人向神犯罪,本章指出人對人所犯的罪(1-15),及神的拯救。
問題思考
默想應用
1.罪的嚴重性──使人與神隔絕(1-2):神的沉默並非因神缺乏能力或慈愛,乃因人犯罪違背了神的聖潔。只要清除了障礙,神從未改變!
2.罪的污染性──使人徹底墮落(3-4):手、指頭、嘴唇、舌頭無一潔淨;世間無一人公義誠實,只有虛妄、謊言。
3.罪的毒化性──使人散播毒素(5-6):品格腐化產生毒素,如孵養毒蛇蛋,踏破就竄出無數毒蛇;又像結蜘蛛網,人一沾著就被毒害。
4.罪的迷途性──使人道路彎曲(7-8):歷盡坎坷,不知何為平安。
5.罪的盲目性──使人暗中摸索(9-11):毫無光明,彷彿瞎子、死人。
二、救恩的特性:在罪惡中毫無盼望的人,竟有拯救臨到!且是基於:
1.神知道一切:上述一切罪的情況和結果,耶和華都看見了。祂知道人的:a.無義:沒有公平(15下);b.無人:無人拯救和代求(16);c.無能:人不能自救,需要「一位救贖主」(20)。
2.神主動施恩:當神見無人拯救、代求,而「甚為詫異」時,反應不是責怪,而是「就用自己的膀臂施行拯救,以自己的公義扶持他」!人連求神赦罪都不會,也不能,完全是神主動施恩!何等恩典!
3.神完成榮耀:神「以公義為鎧甲,以拯救為頭盔」,在自己的屬性中行救贖(17);祂施行報應(18),目的在彰顯自己的榮耀(19)。
4.神設立救主:最感人、最偉大的預言開始了──必有一位救贖主來到,神要與人立新約,直到永遠(20-21)!哈利路亞!
靈修筆記
以賽亞書 第60章
經文要義
60-66章暢述末世神輝煌的榮耀。本章先述物質的豐盛。
問題思考
l本章從哪些層面描寫末後的榮耀?顯示神的哪些作為?
默想應用
本章預言神在末世要彰顯的榮耀,不但給我們終極的盼望、啟示教會發展的異象,也與我們個人息息相關,因其中包含著:
一、神的作為:不論在末世,或現今,神都在作的榮耀之事有:
1.發光照耀(1-2):錫安城被吩咐要「興起發光」,不是她自己會發光,而是「因為你的光已經來到」。錫安的光輝是耶和華榮光的反射。
2.調度萬有(4-9):耶和華調兵遣將,運用一切資源來「榮耀我榮耀的殿」。大海的貨物、列國的財寶、牲畜都被聚集獻祭;眾民也由「他施的船隻」(遠洋貨船)載來,或「如鴿子向窗戶飛回」(搭飛機)
3.統管萬國(3;10-16):萬國被神召來來就近光;君王要來服事這城,不事奉的就必滅亡;素來苦待神百姓的人,其子孫要前來屈膝下拜.
4.轉化價值(17-18):神要「拿金子代替銅…拿鐵代替石頭」,將低質轉換成高價;又「以和平…公義為你的監督」,提升道德品質。
二、人的回應:「錫安」不但實指耶路撒冷,也代表教會,和我們個人。對於神的榮耀、大能的作為,我們只要:
1.觀看;並喜樂讚美(4-5):「你舉目向四方觀看…你心又跳動又寬暢」
2.領受;並奉獻建殿(5-9):萬國的財寶聚集,是為榮耀神的殿。
3.被建造;成為累代的喜樂:從被撇棄的成為福延子孫的(10-16)。
4.被管理;產生完全的榮耀:當我們交出主權,便價值倍增(17-18);興起發光,便有神作永遠的光(19-20);被神管理,便成為義人、永遠得地為業,從至小的族加增千倍(21-22)。有如此好事!
靈修筆記
以賽亞書 第61章
經文要義
從末後物質的豐榮,本章轉到內在屬靈的實際,預言彌賽亞的工作。
問題思考
默想應用
本章是最偉大的彌賽亞預言之一,明確預言了:
一、彌賽亞(基督)的身分(1上):基督是父神藉著聖靈所膏立,降世作順命的僕人,遵行神「差遣」完成神救恩的計畫。
二、基督的工作(1下-3):先知描繪了基督降世所負的使命有:
1.傳好信息:報救恩的「好信息」即「福音」(可1:1)給心靈貧窮謙卑者.
2.醫治:不但醫身體,也醫「傷心的人」;不但醫治,且「醫好」。
3.釋放:基督來使「被擄的得釋放,被囚的出監牢,報告耶和華的恩年」,即神悅納人的禧年。「得釋放」本義為「視力恢復」,故路4:18作「瞎眼的得看見」,指人心眼得開啟,從魔鬼壓制下得自由。
4.報仇:指神替選民向敵人申冤;也指審判不信者。耶穌在會堂讀經時未讀「神報仇的日子」以下,故學者以1-3項是耶穌第一次降臨的工作,以下描述祂第二次降臨時的工作。其實二者常是互見的。
5.安慰:安慰一切悲哀的人,即那些頭蒙灰、靈憂傷的(3)。
6.代替:安慰之法,是華冠對灰塵、喜樂油對悲哀、讚美衣對憂傷之靈的代替。完全褪去舊有的,以新的取而代之。煥然一新。
7.委任:視人為自己栽植的;稱人為公義樹;好使神自己得榮耀!
三、福音的特色:由上述基督的工作,我們明白神的救恩總是看重:
1.內心:先給心靈謙卑的;傷心的(1)…後賜外在加倍產業(7)。
2.鬆綁:得釋放、出監牢和神的恩年,都意在解開捆綁。
3.徹底:三個「代替」(3)之工顯明生命全然翻轉,徹底改變。
4.榮耀:救恩的目的,是叫神自己得榮耀。「為自己的名」(詩23:3)
福音確實令人「大大歡喜」(10)。給基督徒的應許(4-9)也是。請自閱。
靈修筆記
以賽亞書 第62章
經文要義
本章對錫安(即耶路撒冷)的祝福和禱告,也將實現在今日的教會裡。
問題思考
默想應用
本章深深激勵我們愛教會、愛神國度的新耶路撒冷之心:
1.一個決心(1;6):提到錫安神的城,先知呼喊出一個「必不靜默、必不息聲」的禱告的決心,必要為之祈求到底!這樣的決心穿越兩千七百年時空震撼至今,還要繼續震撼「直到」末世,禱告完全成就為止。
2.兩重心願(1下-2):禱告什麼呢?先知一願錫安被建造成熟,城中的公義和救恩(二者為同義詞,參51:5;6;8)如光,對列國發射出去;二願列國都得見此公義和榮耀,而心生羨慕,以錫安為「可讚美的」(7);稱神百姓為「聖民」(12),亦即他們都歸向神。對錫安的愛不是個人或國族主義,是普世的,從神國度著眼的大關懷。
3.百分百的確據(2下-5):因為著眼點崇高,先知對於禱告成就擁有絕對的信心,這城必得一個新名;必作為冕旒;必不再被稱為撇棄的,荒涼的;必被稱為「我所喜悅的」,和「有夫之婦」。有異象的禱告,就看見異象;在信心中禱告,就愈禱告愈有信心。
4.許多的守望者(6):而有異象有信心的禱告是有感染力的,從先知一人,發展成在錫安城上各點都「設立守望的」,「他們」和他同樣「必不靜默」、「晝夜」禱告!
5.神人雙方都不歇息(7):為何能夠這樣眾人同心,又不停止地禱告呢?原來因為有神。是神對錫安不停止的愛和祝福,激勵了先知,傳遞到眾守望者,都不歇息地禱告,再用這不歇息的禱告去使神不要歇息,直到禱告成就。神人同工,天地一體。禱告是這樣一件美事!
靈修筆記
以賽亞書 第63章
經文要義
錫安要得祝福必須先被潔淨,63-65章便是從潔淨到祝福的過程。
問題思考
默想應用
一、當人失望、孤獨時,會心懷苦毒拂袖而去;但當神對人期待落空,卻是轉而自己去拯救百姓,審判仇敵(5; 59:16)。故知救恩是:
1.神自己的單獨事工:全然不包括人的功勞。
2.無條件的恩典:施給那些並沒有資格得救的人。
3.按照神的定旨先見成就:不因任何人事物更改。
這是福氣;也是警惕。更應善體神的心意,與祂同心。
二、從以賽亞為百姓的代求,也可知禱告的原則和內容是:
1.先稱頌神(7-9):按照神一切所作、所賜的,述說祂的美德和大恩,祂揀選並愛了以色列,與他們「同受苦難」。
2.認罪(10):認識,並認同自己和同胞的罪,完全明白是我們「悖逆,使主的聖靈擔憂」,才招致神的攻擊。
3.相信(11-14):從回顧神的作為,產生「照樣,祢也引導祢的百姓,要建立自己榮耀的名」的信心。
4.放膽直求(15-64全章):無論千苦萬難也要認定神(15-16),毫不猶疑地向主陳述苦情。信心的禱告不講客套,就求吧。
三、本章這段禱告還顯示了幾個關於禱告的真理:
1.積極正向:先知回述歷史,確信神的美善今天仍「照樣」(14)。回顧是為站穩、為前瞻;而非責怪或定罪。禱告時要拒絕負面思想。
2.別無倚靠:禱告就是奉耶穌的名來到神面前,先知連他們的祖宗亞伯拉罕、雅各都不倚靠(16),我們更無須倚靠任何人或天使。
靈修筆記
以賽亞書 第64章
經文要義
接上章,繼續禱告。這篇禱告因是以百姓的名義所寫,被稱為「民族之詩」;又因所指的百姓是留在錫安的餘民,故亦稱「餘民的禱告」。
問題思考
默想應用
這篇禱告文字很美,而更美的是先知禱告時的:
一、滿心迫切(1-3):「願祢裂天而降」的呼喊,表現出先知的迫切感。這迫切感來自於:
1.對神的認識:神不是沉睡不醒,或能力有限(參59:1),祂如烈火,滿有能力;又大發熱心,樂意參與人間事。
2.對歷史的理解:「祢曾行我們不能逆料、可畏的事」,神向來作「人未曾聽見、未曾耳聞、未曾眼見」的事,且必定為等候祂的人作!
3.對仇敵的憤慨:他急於「使祢敵人知道祢的名,使列國在你面前發顫」。我們今若對魔鬼的詭計感到不平,代禱也不會不關痛癢。
4.對同胞的愛:代禱最主要的動力還是愛和憐憫。有10-11節的看見和感受,自然會問神、問自己:「有這些事,你還忍得住嗎?」
二、頭腦清醒:禱告是屬靈的事,但並非不用頭腦。反而很需要:
1.回憶往日之情(3-4):「祢曾…」「從古以來」都是回憶之語,正確的、正面的回顧過往所蒙的恩典,對禱告大有助益。
2.滿有自知之明(6-7):再沒有比這兩節聖經更能觸碰到人之本相的了。愈早讀熟、體認,愈蒙福。
三、一口認定:但認識自己的罪性並非要我們自暴自棄,既有上述對神的認識為基礎,我們也要學先知那樣一口咬定神:「耶和華啊,現在你仍是我們的父!我們是泥,你是窯匠…」你說我不屈不撓也好;死皮賴臉也罷,反正我就是要求神!這就對了!
靈修筆記
以賽亞書 第65章
經文要義
本章是神對前面先知禱告的回答,說出了對末世的重要應許。
問題思考
默想應用
一、聽啊,神說:
1.我在這裡,我在這裡(1):如同童年呼喚父母時,所聽見的回答,那樣親切、迫切。讓人不禁也要像以賽亞當年一樣回答:「我在這裡,請差遣我」(6:8)
2.不要毀壞,不將他們全然毀滅(8):整座葡萄園中只要還能尋得一串好葡萄,神就小心保養顧惜,好像捧在手中,說「不要毀壞…」
二、看哪,新天新地:
1.新的創造(17-18上):這裡連著使用三次創世記1:1的「創造」一字,表現這新天新地是一個新的創造。有二重點:a.舊的不去,新的不來:故我們對死亡,或歷史的終結不必恐懼憂愁。b.不是忘記,而是痊癒:「從前的事不再被記念」並非失憶,而是當回憶過去的事也不會使人煩惱悲傷了。表示完全得醫治了。這豈非比遺忘更加寶貴?
2.喜樂平安(18-20):這個新造使人喜樂(18-19連用五個「喜樂」),居民享受各樣福氣:快樂;健康;長壽…
3.物我合一(21-25):a.人與人、與物和諧,住自己建的房屋,吃自己勞碌得來的果實;b.神與人無隔閡,人尚未求告就蒙應允;c.動物與動物也和諧共處,仇恨殘殺的本質都被除去了。哈利路亞!
靈修筆記
以賽亞書 第66章
經文要義
本章總結神要除掉罪惡,再造新天新地,分為三段,每段都對惡人宣告審判;對罪人宣告救恩。
問題思考
默想應用
本章,或說本卷書的主旨,不斷讓我們看見:
1.神的心意──喜樂和平:從神所造的伊甸園,到將來的新天新地,都是一片祥和,物我無傷,充滿喜樂與安定。神創造萬物的心意原本如此。莊子說「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我們的神則是不但造了美的極致,又願意向人說話。是罪破壞了一切。
2.神的方法──分別善惡:耶和華存心賜下和平;但和平只能建立在潔淨的基礎上。因此神在整個歷史中不斷作的事,就是分別善與惡;真與假,分別給予拯救,和審判。在本章,「善」表現為「虛心痛悔」(2),和「因耶和華言語戰兢」(5);「惡」則是假冒為善(3)、拜偶像吃可憎之物(17),都要被分別開來,一一處理。
3.神的目的──彰顯榮耀:神的創造和審判都為了自己的榮耀。祂的一切作為,如聚集萬民萬族,為了讓他們看見祂的榮耀(18);還沒看見的地方,祂便差人去「將榮耀傳揚在列國中」(19)。而分散各地的以色列民被送回耶路撒冷,也是為要作為供物獻給耶和華,榮耀祂。這也是本書的重要主題之一。
靈修筆記
馬可福音 第1章
經文要義
本書是四福音中最早寫成的,側重表現神的兒子耶穌成為僕人。作者馬可與彼得關係深厚(彼前五13),本書即根據彼得的講述而成。
l1-8僕人的豫備:1「基督」:彌賽亞;受膏者,救世主之意。
問題思考
默想應用
馬可稱本書為「神的兒子,耶穌基督福音(而非“故事“或“生平“)的起頭」,故本書,和另三卷耶穌生平都稱「福音書」,就是“好消息“:
一、劃破曠野的好消息:瑪拉基書之後,神靜默了400年,現在耶穌:
1.實現應許:「正如先知…書上記著說……照這話」,舊約先知在基督降生前的1500年間,預言基督至少有320處之多。全部應驗!
2.彰顯榮耀:他受洗時天裂鴿降,聖靈與聖父同為聖子作見證。
二、勝過試探的好消息:僅12-13兩節記耶穌受試探,但彰顯耶穌是:1.主動、長期的得勝:「聖靈就把耶穌催到曠野裡去」(12,比較太4:1、路4:1『引到』) ,且「四十天受撒旦試探」,耶穌主動且長期得勝!
2.靈界、自然界全面的得勝:只有馬可記述耶穌在受試探時是「與野獸同在一處,且有天使來伺候他」(13)從內到外,從自然界到靈界,耶穌全面得勝!故今我們靠祂也無不得勝!何等大好消息!
三、得人如魚的好消息:「耶穌對他們說:來跟從我,我要叫你們得人如得魚一樣」(17)是另一個震懾人心的大好消息:
1.小人物也可以蒙聖召:愛色尼派靜修的曠野就在附近,耶穌卻呼召四個無學問的漁夫!教會於焉開始,綿延至今!
2.俗世中另開闢新價值:漁夫得魚就是得財、得成就,但那一天還有「得『人』」這樣一個超越的價值為他們展開!
四、耶穌服事眾人的好消息:14節以後集中記載耶穌的服事,顯明祂:
1.大有權柄能力:教訓有權柄(22),趕鬼(27)、醫病(34)都大有能力。
2.滿有慈心仁手:對大痲瘋「動了慈心」,慈聲回答,並伸慈手觸摸!
3.還有別處要去:迦百農合城轟動(33),但主說「往別處去…傳道…我是為這事出來的」(38)。祂認識自己、持定呼召,不迷失於掌聲。
靈修筆記
馬可福音 第2章
經文要義 本章繼續記載耶穌在加利利的服事:
問題思考
l我若非癱子,就應做抬癱子的人,同意嗎?我身邊有沒有「癱子」需抬?
l馬太(利未)遇見耶穌的前後,生命有何不同?我也有類似經驗嗎?
默想應用
耶穌赦癱子的罪、呼召稅吏利未,都挑戰了文士們的觀念,卻顯明:
一、原來信心是根源:耶穌對癱子“破空而降“的反應顯明了信心才是:
1.愛心的根源:我們可能稱讚這四人對癱子的“愛心“;“決心“或“慧心“,耶穌卻清楚「見他們的“信心“」(5)。信心是原動力,能在「沒有空地」之處突破前進!願我裡面的信心也能「拆通」一切到主面前的攔阻!
2.罪得赦免的根源:所謂「他們的信心」包括抬癱子之人和癱子本人的信心,耶穌一見便宣告「你的罪赦了」,原文是「在這個時刻被赦免了」!一點點信心的根苗,主就看見,就宣告我的罪得赦免,哈利路亞!
二、原來罪得赦免是核心:耶穌選擇先赦罪再醫病,因罪得赦免是:
1.醫治的核心:疾病有外在病症和內在病根。病症或許可用藥;罪根只有神能赦免、對付。耶穌先赦罪是做最根本、最核心的大事。
2.救恩的核心:耶穌赦免癱子的罪彰顯了:a.耶穌是神:「除了神以外,誰能赦罪呢?」;b.耶穌擔罪:赦罪不只需要權柄,還需要有人代替他償還罪債。耶穌的權柄是從祂即將為攤子捨己、捨命而來!
三、原來罪人可以跟隨主:馬太深知自己不配!他的跟隨主是:
1.跟隨不計代價:稅吏的”肥缺”眾人瘋搶,馬太跟隨主是「永不回頭」的!
2.跟隨帶出跟隨:跟隨主而宴請稅吏和罪人,「他們也跟隨耶穌」(15)
四、原來耶穌真是主:耶穌自稱「新郎」和「安息日的主」,顯示了:
1.耶穌是主角:耶穌服事人如同僕人,但祂仍是主角、是中心!
2.耶穌應主導:祂先是「人的主」,而安息日是為「人」設立,「所以,人子也是安息日的主」(28)。邏輯理當如此。我有尊耶穌為主嗎?
靈修筆記
馬可福音 第3章
經文要義
耶穌與法利賽人的對立日益明顯,山雨欲來風滿樓。
問題思考
默想應用
一、衝突的焦點:耶穌救人助人,到底跟法利賽人有何衝突?端在於:
1.甚麼在當中? 耶穌叫枯乾手的人「站在當中」(3),以人為中心,看重健康、痛苦這些生命問題;法利賽人以法條為中心,重的是守安息日這些形式問題,把病人作為「窺探、控告」的工具。今我把甚麼放當中?
2.誰需要醫治? 他們相信耶穌能行神跡醫治,但看法條大過神,順自己的心意大過治好枯乾的手!親眼見神蹟,卻「出去」與宿敵希律黨商議「除滅耶穌」!這些人的心,豈不是比那隻枯乾的手更需要醫治!
二、事奉的重心:除了更多的醫病趕鬼,耶穌特別設立十二門徒。
1.誰的門徒誰負責:「設立」原文是「作」的意思,是耶穌「創作」的,有祂獨特的心意。他「要他們常和自己同在」這是造就;既「差他們去傳道」,就負責「給他們權柄趕鬼」。選立、造就、差派、加能力。主負責到底!
2.怎樣的門徒自己負責:門徒成為:a.獻上專業的(9):打魚的船隻、技能都可被主使用。b.被主塑造的:「彼得」字意是「石頭」,後成為建造教會的磐石(太16:18 );雅各和約翰從「雷子」成為大聲疾呼的傳道人。或是c.賣主的:猶大卻作出最壞決定。作怎樣的門徒?自己負責!
三、攔阻的形式:本章顯示仇敵攔阻耶穌的工作有兩種截然不同的形式:
1.持續的褻瀆:文士說耶穌是靠「別西卜趕鬼」(22),原文為「不斷的說」。表示是持續地抵擋、扭曲誣賴、褻瀆耶穌和聖靈。
2.溫情的體貼:耶穌的母親和弟兄「要拉住」耶穌。或因心疼祂忙到連飯也顧不得吃。但太多溫情只會攔阻他完成神的託付。
靈修筆記
馬可福音 第4章
經文要義
默想應用
一、神國度的特徵:本章的比喻為我們掀開一角,瞥見神的國是:
1.有生命:三次用種子形容神的道和神的國。種子小而不起眼,但它有生命!故有壓抑不住的改變能力。感謝神,「生命在他裡頭」 (約一4)!
2.要傳播:種子要撒出去;燈光要照出去;量器要給出去。不出去的種子如同石子,出去了,改變就發生 ──種子「發」、「長」、燈光「顯」、「露」,量器也帶來神的「多給」的祝福。正如燈不要放在斗底,讓我們也不要緊握種子、高懸量器,都要「出去」!
3.可安息:人撒完了種就可安心「黑夜睡覺,白日起來」,種子發芽漸長「是出於自然」 (28)。量器也無須憂慮,自有多給他的。神國裡沒有勞苦重擔 (太十一28),神的兒女,釋放安息吧!
二、暴風雨中的平安:馬可所記的「平靜風浪」有幾個特殊細節,顯示:
1.耶穌的“仍在(36):從1節知耶穌是在船上教導,後門徒遣開群眾、預備船具過海,整個過程祂沒有離開過船。今也仍在、永在!
2.神蹟的獨特──「也有別的船和祂同行」(36):每條船都遇到風浪,只有這條船上有主;每條船都領受風浪平息之惠,只有這條船見證神蹟。主啊,我不居「別的船」上,我要與祢同舟,共渡今生的風浪!
3.耶穌的安息──耶穌「枕著枕頭睡覺」(38):祂的睡容和外在風雨何等對比!願我在人生風暴中也見主安詳慈容,驅散一切恐懼驚憂!
4.耶穌的體恤與權柄──「耶穌醒了,斥責風…」(39)原文是「立刻醒來,立刻脅迫風」。祂有絕對的平靜,外物不能動,但為體恤門徒的需要而立刻平靜風浪。祂不誤事,且大有權柄,「連風和海也聽從他了」!
靈修筆記
馬可福音 第5章
經文要義
問題思考
默想應用
本章記僕人耶穌忙碌的服事。連續三個神蹟充分彰顯了:
一、主耶穌細膩的愛:主愛我是:
1.主動的施恩:「他們來到海那邊…一下船就有…來迎著他」(1-2):參4:35耶穌要門徒「渡到那邊去」,在那邊又只辦這一件是就又上船離開(18),可見耶穌是專門渡海去找他的!
2.全人的建造:血漏的婦人被人看為不潔,但耶穌:a.稱她為「女兒」,是四福音中唯一被主耶穌如此稱呼的女人,何等的肯定!b. 34的「痊癒」與23、28節用字不同,意為「健全的」。因主不僅要停止其肉身生命的枯乾,也要建造她屬靈生命,成為「健全」、完整的人!
3.及時的幫助:耶穌對睚魯是:a.不計前嫌:耶穌在會堂飽受拒絕時,管會堂的睚魯不論是否同會堂定知此事,未曾出面相挺;今女兒病急來求主,耶穌卻毫無推辭,立刻同去。b.及時幫助:女兒已死的噩耗傳來,耶穌立刻對睚魯說「不要怕,只要信!」,堅定他的信心,並陪他返家,攆出不信者,一路扶持到底。
二、我生命奇妙的轉變:三個神蹟也預表著我們都是被主改變的人:
1.從身不由己到廣傳福音:鬼附的特徵就是身不由己。得釋放後「在低加坡里(有十座城)傳揚耶穌為他做了何等大的事」!
2.從自卑自棄到全然發揮:「耶穌…要見做這事的女人」(32)可見知道是誰。為何定要叫出她來?先破除自卑、壓抑、自我隱藏與否定,才能進而開發潛能,使人發揮恩賜,進入命定!
3.從死在罪中到起來行走:猶太人碰死屍也為不潔,耶穌卻「拉著孩子的手」吩咐她起來(41),而非如睚魯請求的「按手」(23)!我們也是「死在罪惡過犯中」,祂卻「叫我們活過來」(弗2:1),又吩咐給她東西吃,靈裡活著的人要吃靈糧──讀聖經啊!
靈修筆記
馬可福音 第6章
經文要義
問題思考
默想應用
本章讓人感嘆於兩組對比的人:
一、主耶穌細膩的愛:承上章。本章中此愛特別表現在耶穌的:
1.服事的心:a.對眾人:被拿撒勒人厭棄,「就往周圍鄉村」(6),服事不停止。b.對門徒:差遣門徒出去前詳細教導。c.到何程度:「連吃飯也沒有工夫」(31);連「暗暗地…歇一歇」也不可得,見群眾即繼續服事!
2.憐憫的眼:本章特別記耶穌的「看見」:a.34:「耶穌出來,見有許多的人」,即打斷了祂歇息計畫的人,祂不是發火,而是「就憐憫他們,因為他們如同羊沒有牧人一般」;b.48:「看見門徒因風不順,搖櫓甚苦…就在海面上走,往他們那裡去」──及時的同在;「連忙對他們說:放心!是我,不要怕!」──及時的安慰;「於是到他們那裡,上了船,風就住了」──及時的化解危機!
二、希律王游移的心:「游移不定」刻畫了希律不能堅定的一生,他是:
1.聽從傳言:「希律王聽見了…但別人說…又有人說…」(14-15),他對耶穌的認識都從傳言而來,故游移不定,又良心不安,恐懼不已。
2.順從情慾:因希羅底女兒之舞挑動情慾,而冒然起誓,鑄成悲劇。
3.屈從人意:誤發誓言後「又因同席的人,就不肯推辭」(26),屈從人意而枉殺「義人、聖人」(20)!他位高權重,卻是個無自主“權“的懦夫!
三、耶穌的大能與不能:耶穌無所不能,但在拿撒勒竟「不得行什麼異能,不過按手在幾個病人身上…」人的不信會封住主恩典的管道。
四、門徒的行動與歇息:本章耶穌對門徒說了兩種看來相反的話:
1.與主歇一歇:使徒回報實習經過十分興奮,耶穌卻提醒:「你們同我暗暗的到曠野地方去歇一歇」!祂要我們得安息、重新得力!
2.可以去看看:但要了解「你們有多少餅,可以去看看」,盤整資源,獻上所有,即便只有五餅二魚,主也要為我們行大事!
靈修筆記
馬可福音 第7章
經文要義
本書1:14-7:23集中記錄耶穌在加利利,自7:24至周邊地區。
問題思考
默想應用
1.神意重於人意:耶穌三次強調法利賽人守的是「人的」、「自己的遺傳」,而「離棄了」、「廢棄了神的誡命」與「神的道」(8;9;13),遺傳的用意再好,一旦大過神,就蒙蔽他們的眼,變成處處抵擋神。今我們亦然。
2.內在重於外在:也是三次強調「從外面進去的不能污穢人,惟有從裡面出來的乃能污穢人」(15;18;20) 污穢的來源不在外面,而是在裡面。在神國裡,污穢不是外面的,乃是裡面的;不是物質的,乃是心靈的。
二、打動耶穌的三種「心」:救恩原是先臨到猶太人,然後才臨到外邦人。這是主服事的次序。但主為迦南婦人破例了!是因她:
1.禱告不灰心:在禱告尚未成就時繼續切求。這是我們最佳榜樣。神不是販賣機,一按就來。祂樂意聽我們禱告。
2.對己不偏心:當時是希臘化的時代,她沒有因身為希臘人而驕傲;也不因不屬於「兒女」之列而自卑。「看自己看得合乎中道」(羅12:3)
3.對主有信心:她相信耶穌的:a.恩慈:就算「狗也吃…」;b.大能:就算「碎渣兒」都足夠醫治女兒!c.是主:婦人說「主啊,不錯」,這是馬可福音中唯一一次耶穌被稱為主,顯示她對耶穌的認知程度。
三、再思耶穌細膩的愛:本章中耶穌的愛特別表現出擴張性,顯明在:
1.從猶太人到外邦人:耶穌特意前往推羅、西頓,再經低加坡利才返回加利利,從西北、北、東南方,走遍外邦人的區域。
2.從病人到周圍的人:除用連串動作使聾啞人士聽明白主對他的醫治(33),也為周圍的人說出「以法大」。耶穌不忘記每一個人!
靈修筆記
馬可福音 第8章
經文要義
問題思考
默想應用
耶穌知道自己愈來愈靠近十架了,本章不斷提醒門徒:
一、當煉淨的心:本章中顯示出人心常見的問題有:
1.對人的需要無感覺(1-4):耶穌是刻意「叫門徒來」,表達憐憫眾人的:a.處境──「…已經三天,也沒有吃的了」;b.感受──「必在路上困乏」;c.經歷──「有從遠處來的」。門徒卻彷彿事不關己(4)。
2對已經歷的神蹟不珍惜(11):耶穌行了多少神蹟,哪一個不是天上來的能力才能行?法利賽人卻來要求「從天上顯個神跡給他們看」。他們不珍惜已經發生的,只要一個自訂標準的神蹟。我今會否也對曾經歷過的奇妙恩典不以為奇,而一再要求主來證明祂是神?
1.宗教化,與世界的靈(15):耶穌說要防備:a.法利賽人的酵──宗教的靈,使人假冒為善,搏取敬虔的虛名,內心卻遠離、抵擋神;b.希律的酵──世俗化,使人追求宴樂,沉溺情慾,知道神的道卻不去行(參6:14-29);或玩弄政治勢力,狡猾詭詐(參路13:31-32)。二者皆對主耶穌持抵擋態度,充滿世界的價值觀。
2.物質化,與蒙蔽的靈(16):耶穌說要防備法利賽人的酵,門徒想的是餅。衣食物質的追求封閉了他們的心,不能領會屬靈的事。
3.無序化,與混亂的生活(14):特別記「門徒忘了帶餅」一事,因除了靈,實際生活面的問題也會造成與主之間隔絕不通。生活秩序混亂會使內心失去寧靜,成為屬靈認識的障礙。
三、當認識的主:耶穌特地帶門徒往該撒利亞腓利比,好幫助門徒作下:
1.個人主觀的認信(27-29):先問引導題:「人說我是誰?」,再切中要害:「你們說我是誰?」跟隨主不能人云亦云,必須個人主觀宣告所信!
2.捨己體貼神的跟隨(30-38):「只體貼人的意思」的愛竟等同於「撒但」!跟隨主必須「捨己」──放下自己意思,與主同背十字架地跟隨主。
靈修筆記
Top of the page
7/20
馬可福音 第9章
經文要義
問題思考
默想應用
一、三個「原來」:
1.原來榮耀不只在山上,而在下山:耶穌登山變像之事影響門徒至深(參彼後1:16-18;約壹1:1-3;約1:14),父神以天堂的榮光親自印證了耶穌基督的至聖、至榮與至蒙愛,將祂降世為僕人的服事帶到了唯美至善的最高峰!然而從這樣的榮光中,祂還願意下山,回到那個「不信的世代」中去!我敬拜山上榮光萬丈的主;更愛戴下山擁抱苦難的主!
2.原來信心不只在外面,而在承認不足:鬼附的孩子「倒在地上」(20)氣若游絲;那父親夾在七嘴八舌的人群中也已「”信”若游絲」,以致對耶穌說:「你若能…」但在聽到「在信的人,凡事都能」,他立刻回應:「我信!」此宣告突破外界壓力,連結上神!「但我信不足,求主幫助」原文是:「我信!求你幫助我的不信。」他認識、也承認自己的本相,此一撕裂心腸坦誠無偽的信,雖僅如游絲一線,也「凡事都能」!
3.原來領袖的形成不是靠爭論,而在服事:耶穌鄭重佈置教學環境(35),又領一個孩子站在當中來作示範教學(36),反覆強調神國領導原則:「若有人願意作首先的,他必作眾人末後的,作眾人的用人」!
二、兩個「只有」:
1.只有耶穌:「搭三座棚」等於將摩西、以利亞與耶穌同等,神立刻降下雲彩,並出聲獨尊耶穌:「你們要聽他!」然後周圍「不再見一人,只見耶穌」。是的,只有耶穌,是我們敬拜、聽從的對向!
2.只有禱告:「非用禱告(有古卷有禁食二字),這一類的鬼總不能出來」只有甘心付上代價劬勞禱告,才能經歷「凡事都能」!
靈修筆記
Top of the page
7/21
馬可福音 第10章
經文要義
本章耶穌進入猶太境界,開始最後階段的服事。祂的教訓日益懇切。
問題思考
默想應用
一、一個福音(45):此節為本書全書宗旨,因耶穌活出了「福音」的意義:
1.僕人服事的實踐:「因為人子來,並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耶穌以僕人的服事賦予「彌賽亞」全新的定義。
2.贖罪代價的償付:「並且要捨命,作多人的贖價」明確標示耶穌降世為人的目的──買贖因犯罪而為奴的我們!這就是1:1所謂的「福音」。
二、一個婚約(6-9):耶穌宣告出上帝對於人類婚姻的心意,乃是:
1.一男一女的結合:從創造(6),和神的話語(7,引自創2:24)兩方面證明婚姻是神所命定,是一男一女,一夫一妻。
2.一生一世的相屬:男女二人一經婚姻的結合,在神眼裡就成為一個人(8-9)。所以人也不可按自己的私意去「分開」一對夫妻!
三、兩種人生:瞎子立刻看見;財主卻憂憂愁愁的離開耶穌!差別在於:
1.對耶穌的認識不同:財主稱耶穌「良善的夫子」──好老師,不認識祂的神性。而巴底買兩次大喊「大衛的子孫」──彌賽亞!
2.對自己的認識不同:財主看自己是:a.完全守誡命(20),b.靠自己「作甚麼事」就可承受永生(17),c.「產業很多」(22),優厚的自我條件而攔阻他進神的國;巴底買單呼求主「可憐“我“吧」。
3.對呼召的反應不同:瞎子「丟下衣服」──拋棄過去的生活方式;「跳起來」──毫無猶豫離開地的吸引,「走到耶穌那裡」!財主脫不下「作事」和「守誡命」這件“衣服“;跳不開「產業」的吸引,就憂憂愁愁的“走“了。
耶穌此行向前就釘了十架,沒有回程再來過,財主和巴底買所面對的都是唯一的一次機會,結局卻截然不同。我今做何抉擇?
四、兩種禱告:雅各約翰充滿貪慾地作了一個「不知道所求的是甚麼」的請求;巴底買卻能立刻明確求「我要能看見!」他也立刻得著所求!
靈修筆記
Top of the page
7/22
馬可福音 第11章
經文要義
11-15章記耶穌入耶路撒冷,在世的最後七天,即「受難週」。本章記這一週前三天(即星期日至星期二)發生的事。
問題思考
默想應用
一、榮耀的君王:前面我們所看見的耶穌,完全是僕人形象,不爭競、不喧嚷,為善不欲人知。然而在本章,祂高調地以君王的身分浩蕩進城,公開向世人彰顯自己榮耀尊貴的君王本相!其間彰顯出:
1.榮耀的呈現:祂是「謙謙和和的騎著驢駒子」來的,無白馬金冠;歡迎行列揮舞的只是舊衣服和棕樹枝。但謙和遮掩不了王的榮耀,「耶路撒冷的民哪…你的王來到你這裏,祂是公義的,並且施行拯救」(亞9:9)公義、施行拯救;卻又謙謙和和,祂的絕對榮耀是以絕對謙和呈現的!
2.榮耀的途徑:耶穌彰顯的不是個人尊嚴,而是遵神之命建立神的國度。此國度是服事的國度(參10:45),服事人,且捨命,是祂得著榮耀的途徑;而祂的國度就建立在祂捨命贖回的人──你和我身上。
3.榮耀的目的:祂榮耀地進城,為要卑微地捨命,目的在於走向各各他釘十架,以開始神榮耀的國度。
二、褪色的聖城:耶路撒冷本是「大君王的城,在北面居高華美,為全地所喜悅」(詩48:2),現在榮耀君王降臨,這座聖城竟然是:
1.留不住耶穌:耶穌每晚出城住宿伯大尼(11;19),因那裏有愛主的馬大、馬利亞和拉撒路一家(約11:1-5)。留不住耶穌的城豈有榮光?
2.結不出果子:耶穌救人、祝福人無數,唯一一次使用咒詛權柄,就是對那棵無花果樹,因她在可結小青果時「不過有葉子」,結不出果子。正如空有虛假的宗教外表的聖城一樣!
3.發不出禱告:更莫說聖殿裡公然斂財了,萬國禱告殿,今不但喑啞發不出禱告,甚且淪為「賊窩」!
靈修筆記
Top of the page
7/23
馬可福音 第12章
經文要義
問題思考
默想應用
一、一樣的居心:耶路撒冷城中四波襲向耶穌的勢力團體所問的問題不同,想抓把柄控告耶穌的居心一樣。表現出來的生命狀態為:
1.認識耶穌的權柄,卻仍自己掌權:每次耶穌用比喻,連門徒都常不懂其中意思,公會代表們卻一聽便「看出這比喻是指著他們說的」,但卻不願放棄既得利益,故「就想要捉拿他」(12)!
2.滿口讚美耶穌,卻是別有目的:法利賽人和希律黨人聯手來問凶險的政治敏感問題,表面卻滿口讚美耶穌(14)!我今讚美主的動機如何?
3.認真讀聖經,卻不曉得神的大能:主耶穌直接指出理性主義的撒都該人的錯誤為:「不明白聖經,不曉得神的大能」(24),求主幫助我們讀聖經時也「用心靈和誠實」(約4:24),而非僅用「大頭腦」。
二、不一樣的存心:在面對這麼多居心不良的問難挑釁之際,耶穌還特別去「對銀庫坐著,看眾人怎樣投錢入庫」(41),可見此事之重要。寡婦的兩個小錢「比眾人所投的更多」,此「多」非數量的多,乃:
1.誠意多:42「有一個窮寡婦來」,既“窮“,又是“寡婦“,確為弱勢族群,但她沒有“去“四處求救或抱怨,反而是“來“聖殿、“來“奉獻,此其誠意的存心。且別人「有餘」;她是在“不足“中奉獻,微薄但誠意十足。
2.比例多:若投一個大錢,可能是因無法找零;但兩個小錢都投上,乃全部獻出。別人獻的是一部份,她「一切…都投上」,佔全比例。
3.信心多:別人投閒錢,她獻「養生的」老本。她相信神會養她。
這位無姓名的寡婦卑微的身影,夾在那些地位顯赫但各懷鬼胎的猶太人中間,用生命展現奉獻的真諦,她的價值,「比眾人更多」!
靈修筆記
Top of the page
7/24
馬可福音 第13章
經文要義
問題思考
默想應用
本章集中記載耶穌釘十架之前所反覆強調的末世預言。我們要鄭重地領受、查驗,還要特別求主保守自己具有:
一、應有的「看」:主教導我們要有末世觀點,也就是能夠:
1.從物質看向屬靈:之前耶穌在聖殿「周圍看了各樣物件」(11:11);並「看人怎樣投錢入庫」(十二41),祂看人、也看人心;看物質,也看屬靈實質。門徒說的卻是「夫子請看…何等的石頭,何等的殿宇!」(1)。求主調整我眼光,從虛榮的物質看向祂所看的方向!
2.從現在看向未來:耶穌如何調整門徒的眼光?祂引導他們:a.看將來──「你看見這大殿宇嗎?將來…被拆毀了」(2);b.看應驗:如同看無花果樹可知季節,「看見這些事成就…」(28-29),也知主臨近了。我們活在世界,卻不屬世界;生在今世,卻看向永世!
二、應有的預備:耶穌情詞凱切地提醒我們當預備的有:
1.謹慎警醒:本章三段末日預言的開始和結束,都有「要謹慎」或「要儆醒」之詞,總共出現八次,「謹慎」四次(5、9、23、33);「儆醒」也四次(33、34、35、37)。這是本章最明顯的重複詞,可說耶穌是用「謹慎儆醒」層層包裹了祂整個的末世預言,「免得有人迷惑你們」(5)!
2.讀經禱告:如何能不被迷惑?惟賴:a.持守聖經──「天地都要廢去,我的話卻不能廢去」(31):聖經要熟,並要通,明白主的心意和時候。b.禱告求恩──「你們應當祈求…」(18):不僅是在大災難來臨時祈求,乃是從現在就求!這是對末日的預備之道。
3.廣傳福音:末日有各種徵兆,「然而福音必須先傳給萬民」(10)!神的心是要先傳福音,先給萬民都有得救的機會,最後才有審判。故最重要的預備末日之道,是傳福音!
“靈修筆記
Top of the page
7/25
馬可福音 第14章
經文要義
問題思考
默想應用
本章娓娓描述耶穌被賣、被捉拿的經過,其中還穿插著:
一、一個日期:祭司長「恐怕百姓生亂」,不敢在逾越節殺害耶穌(2),但耶穌是神羔羊,除去世人罪孽的(約1:29),必仍按日期被殺(林前5:7)!
二、一段時間:耶穌在客西馬尼園三次禱告,極其傷痛,門徒卻三次都困倦睡著。到後來「時候到了…人子被賣在罪人手裡了」,再想陪主也不行了!求主助我與主「儆醒片時」,以免時候過去徒悔傷!
三、一件美事:馬利亞獻上香膏之舉被主稱為「一件美事」,因它是:
1.無價的:這瓶香膏是「至貴的」(3),同席的人以市價「三十多兩銀子」視之,並「生氣」,才是真「枉費」了香膏無上的價值。
2.絕對的:香膏裝在玉瓶中,使用時要「打破玉瓶」,一次用完。她給耶穌的是絕對性的、毫無保留的愛。「是盡他所能的」(8)。
3.及時的:耶穌說「…行善隨時都可以,只是你們不常有我」(7)意指:a「坐席的時候」不常,人生無常,要珍惜相聚時光; b.「安葬的事」不常:耶穌死後將復活,所以若要安葬祂應當在死前“預先“作。
耶穌說凡傳福音必述說這件美事「以為紀念」(9)。香膏裝在瓶中並不香,值三十兩銀子卻又沒用;打破獻給主,竟傳到普天下、香達2000年!
四、一個少年:耶穌被捉拿時門徒四散,一少年「丟了麻布,赤身逃走」(52),尤其狼狽。這就是作者馬可本人!他如實刻畫自己那夜懦弱倉皇之狀,以見證神在他身上改變的大能(參提後4:11)。你我亦皆有靈命的慘綠少年期,願我們裡面的麻布少年,早日長大成為寫福音書的馬可!
靈修筆記
Top of the page
7/26
馬可福音 第15章
經文要義
問題思考
默想應用
從本章我們看見三件事決定了耶穌死在十架上:
1.回答,或是不回答──甚麼罪名? 祭司長向彼拉多控告耶穌許多事,耶穌都不回答(3-4),唯獨承認最犯羅馬政府禁忌的祂是「猶太人的王」(2)。答,或不回答,耶穌是選擇要捨命為世人的罪而死的(參約10:18)。於是這就成為掛在十字架上的所謂耶穌的「罪狀」 (26),為耶穌作了最佳的見證:祂是王,不僅是猶太人的王,且是萬王之王!
2.耶穌,還是巴拉巴──誰的罪責? 彼拉多「原曉得祭司長是因為嫉妒才把耶穌解了來」,就找一個罪證確鑿的罪犯──巴拉巴,來和耶穌作對比(7-9,參太27:17)。馬太福音此名或作「耶穌巴拉巴」,可能此巴拉巴的名字也叫「耶穌」,故彼拉多意為:「你們要我釋放那個作亂的耶穌巴拉巴,還是這一個查不出有犯罪的“猶太人的王”耶穌?」不料猶太人竟然三次選擇要釋放巴拉巴,而釘耶穌十字架!耶穌死後復活,但殺害義人棄絕神的罪責,猶太人兩千餘年來承擔何重!求主使我們知所抉擇!
3.下來,或是不下來──懸掛多久? 十字架是最殘酷不人道的刑罰,主耶穌懸掛其上六小時(25、34),除肉身受非人能受之痛苦外,並飽受譏誚(29-32)──「現在從十字架上下來吧」(30;32重複兩次),仇敵的目的就是要叫他離開十架,廢掉神的計畫!但耶穌存心順服,以至於死(腓2:8),痛苦懸掛到申初,正是猶太人宰殺踰越節羔羊的時刻,他斷氣而死,真正成為逾越節的羔羊,被殺獻祭(林前5:7)!
靈修筆記
馬可福音 第16章
經文要義
問題思考
默想應用
馬可保持他一貫的簡要筆法,將「耶穌復活」這個石破天驚的大好消息寫得精煉、精彩無比。其中幾點尤其值得深思:
一、誰能得主顯現? 在復活日當天就蒙主向他們顯現的人是:
1.始終跟隨的人:「抹大拉的馬利亞,雅各的母親馬利亞,撒羅米」這幾位婦女的名字也出現在15:40-41、47,是從加利利一路跟隨、服事主,當門徒四散之際仍守在十架下,還跟到墳墓前,不離不棄的。
2.預備整齊的人:安息日一過,即禮拜六晚上,她們便「買了香膏」預備整齊,要去膏抹耶穌的身體。路23:56還記有些是在星期五日落以前就買好的。她們早早預備,要來殮葬耶穌。
3.堅持到底的人:往墳墓的路上她們「彼此說,誰給我們把石頭從墓門輥開呢?」(3),巨石當前,但她們堅持前行不輟,便得以「抬頭一看,卻見石頭已經輥開了」,是天使所為(太28:2),並向她們顯現。
4.蒙恩的人:三次否認主的彼得竟還蒙天使特別提及「去告訴他的門徒和彼得說…」,並蒙耶穌向他顯現(見路24:34、林前15:3-5),則無任何原因,純屬恩典!
二、誰能奉主差遣? 耶穌被接升天,大使命則有待眾門徒去執行。誰能奉主差遣,去完成大使命?
1.相信的人:本章三次強調門徒不信耶穌已經復活,故遭耶穌責備(11;13;14),而信的人不但得救(16),並有五大神蹟隨著他們(17-18)。主以神蹟做為我們得以實行大使命的保證,我們只需相信。
2.聖靈充滿的人:但直到五旬節的馬可樓上,聖靈降臨,門徒才能得著能力去執行使命,廣傳福音。今我們也同樣需要聖靈!
本書從「神的兒子耶穌基督福音的起頭」(1:1)寫到「門徒出去到處宣傳福音」,以福音起頭,以傳福音暫停,福音的故事永無終了,今天主正要和我們同工,用神蹟隨著,去繼續書寫這美麗的福音故事!
靈修筆記
詩篇73篇
經文要義
這是一首難得的哲理詩,和約伯記一樣,探討善惡與公義的問題。
問題思考
默想應用
1.疑惑要到神面前解:惡人為何反而飛黃騰達?神的公義何在?這是人生共通的問題,哲學; 宗教; 社會學都深入討論。詩人的智慧在於他「進神的聖所,思想他們的結局」(16-17)。此舉無疑是轉折的契機。包含:a.到神面前: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箴1:7),人生的疑惑不怕你問,只怕你不來求問神,甚或求錯神。b.思想結局:若看表面;看經過,此問題都完全無解,只有從結局思想,才能釋懷。
2.公平要到永恆中求:所謂思想結局,還要再放大,到永恆中去思想,「遠離你的,必要死亡。凡離棄你行邪淫的,你都滅絕了」(27);而我行善絕非徒然,「祢…以後必接我到榮耀裡」(24),兩相對照,還有什麼不公平的?
1.順利不一定就是好(18):神是「把他們安在滑地…掉在沉淪之中」
2.成功其實很短暫(19):「他們轉眼之間,成了何等的荒涼」
3.發達可能無價值(20):人生如夢,「主啊祢醒了也必照樣輕看他們」
4.主同在勝過一切(23-24上):「我常與祢同在,祢攙著我的右手,你要以祢的訓言引導我」,主的同在;扶助;教導;引領,千金不換!
5.不看眼前看以後(24下):就算眼前吃虧,若「以後」進入榮耀,值得!
6.主是我永遠的福分(25-26):「除祢以外我有誰呢?」有主心滿意足。
7.獲益在於親近神(28上):「但我親近神是與我有益」
8.活著為要榮耀神(28下):「…好叫我述說祢一切的作為」
秉持這幾方面,人生庶幾可以無惑矣!
靈修筆記
詩篇74篇
經文要義
這是首為國祈禱詩。國亡被擄,聖殿被辱,詩人求神拯救其民。
問題思考
默想應用
一、代禱的原則:這篇詩人的為國祈禱,顯示了禱告時要注意:
1.可詢問但不要懷疑:詩人對神問了許多問題(1;10-11),甚至感覺神已經「永遠丟棄我們」(1),但他從未懷疑神的救恩(12)和能力(13),也相信神仍顧念祂與選民所立的約。這是禱告的基礎。
2.可哀訴但不要苦毒:本詩前半都在訴苦(1-11),這不妨礙詩人禱告,因他只陳述苦況,沒有流於尖酸刻薄。禱告是向神傾心吐意,沒有規定要強顏歡笑,但苦情若演變成苦毒,禱告無法暢通。
3.多看神國少看自己:詩人所訴的苦情,超過2/3與聖殿有關(3下-9),其他則是關於神的百姓和產業,而未提到個人。他關心神的國度遠超過自己,這是他能持續代禱,且其禱告能幫助你我的原因。
4.多靠神約少靠勢力:為故國禱告,理應求主賜下爭戰之力。但詩人求神「顧念所立的約」,因守約施慈愛的神,必為他們爭戰。
二、信心的來源:敵人猖狂肆虐;苦難無止無休,詩人還能作詩禱告,表示他對神的信心未失。此乃得力於:
1.數算神過往的作為(12-15):從「神自古以來…」的秉性,和三個「曾經」所凸顯的事蹟,令人深得安慰,重振信心。
2.述說神彰顯的能力(13-15):祂曾用能力將海分開;打破大魚和鱷魚的頭,也曾分裂磐石,隨意控制水勢。這些超自然的大能即便為時久遠,也要常常記念,必能大得激勵,鞏固信心。
3.觀察神對自然界的管理(16-17):詩人想到祂掌管黑夜白晝、太陽月亮;定立地的疆界和季節時辰,不得不心生敬畏,常保信心。
靈修筆記
Top of the page
7/30
詩篇75篇
經文要義
本詩說明「定人事在神」,因2-5節是代神發言,被歸類為先知詩。
問題思考
默想應用
一、神的掌權:本詩集中刻畫神對於人事的掌管和治理,包括:
1.近距離治理(1):詩人用歡快的稱謝作開場,神並非高高在上袖手旁觀,祂的名藉著祂「奇妙的作為」與我們「相近」。祂是入世的神,且樂意親近人,就近管理著一切。
2.按日期治理(2上):「所定的日期」一字,說明神命定世事;並掌管時間。這是人所參不透的領域,充分顯示唯有神掌管萬有,人必須學會服在神所定的時間表之下。
3.秉正直治理(2下):神的判斷公正、精準,給人安全感,也使人知所依循──「義人的角必被高舉」(10)。神審判的標準在人的品德。
4.以大能治理(3):當大地和其上的居民都動搖融化之際,神牢牢握住地的根基。祂掌握萬事萬物,穩定一切。
5.從四方治理(6-7):本詩最著名的金句「因為高舉非從東,非從西,也非從南而來。惟有神斷定,他使這人降卑,使那人升高。」神不但掌管人的地位升黜;也掌管宇宙四方。人事的決定權在神。
二、人的回應:認識神的權柄後,最重要的是,人應當如何回應呢?
1.要讚美:本章節主題是神的掌權和治理(2-8),而以讚美開篇(1),也以讚美結束(9-10)。讚美是認識神掌權之人的本能。
2要謙卑:神警告人不可狂傲(4),但「唯有神斷定」(7)已顯示不是「人定勝天」,而是「神定勝人」,我怎可能還繼續狂傲自恃?
3要宣揚:2-8節詳細闡述神掌權之後,9節接言「但我要宣揚直到永遠」沒有宣揚,對神的認識不夠完全。同樣,讀經而若不去傳福音,也不完全!
靈修筆記
詩篇 第76 篇
經文要義
本詩讚美神勝利保衛耶路撒冷(1-6),可能指亞述敗退一事(王下19 章)
問題思考
默想應用
一、神的本性:在猶大神為人所認識,我們認識神的─
1.神偉大(1下):祂的名就是偉大。
2.神同在(2):祂的帳幕、居所在錫安,也在全天下人間(參啟21:3)
3.神得勝(3):祂折斷弓上的火箭…再進步的兵器也不能勝過祂!
4.神榮美(4):神比一切富藏獵物的山更榮美;在敵陣前也大顯光華.
5.神無敵(5-6):無人能用自以為是的勇敢抵擋神,所有英雄美人、坐車的騎馬的有權有勢的,都將長睡、沉睡,無一能向神還手!
6.神可畏(7):神威嚴可畏,無人能在祂面前站立得住。
7.神審判(8-9):這是詩篇重要主題,本篇顯示:a.審判的來源─「從天上…判斷,神起來施行審判」:撒旦或巫術會攻擊我們,但只有神有權柄按公義審判人。b.審判的目的─「要救地上一切謙卑的人」。c.審判的範圍:從一國一城(1-3),擴及「地上」,和「一切」謙卑人。
8.神治理(10):神掌管一切,包括人心。連人對神的忿怒,神也可以使用來增進自己的榮耀。何等奇妙!
二、人的本分:基於上述,詩人不禁轉而呼籲人應當:
1.許願並還願(11上):許願表達禱告的迫切。而所許的願即是與神所立的約,必當履行。
2.奉獻並貢獻(11下):人不但獻禮物(presents),且是貢物(offerings)
3.敬畏並畏懼(11下-12):神是「可畏的主」(參詩2:11)。人常以為舊約才講敬畏神,新約的神只有慈愛,但神從未改變,新約所啟示的永恒層面更加令人生畏(參啟15:4)!
靈修筆記
快
捷
功
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