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日靈糧
作者:張鈞莉 老師
1 | 四 | 列王紀下8 | 11 | 日 | 列王紀下18 | 21 | 三 | 以斯拉記3 | |
2 | 五 | 列王紀下9 | 12 | 一 | 列王紀下19 | 22 | 四 | 以斯拉記4 | |
3 | 六 | 列王紀下10 | 13 | 二 | 列王紀下20 | 23 | 五 | 以斯拉記5 | |
4 | 日 | 列王紀下11 | 14 | 三 | 列王紀下21 | 24 | 六 | 以斯拉記6 | |
5 | 一 | 列王紀下12 | 15 | 四 | 列王紀下22 | 25 | 日 | 以斯拉記7 | |
6 | 二 | 列王紀下13 | 16 | 五 | 列王紀下23 | 26 | 一 | 以斯拉記8 | |
7 | 三 | 列王紀下14 | 17 | 六 | 列王紀下24 | 27 | 二 | 以斯拉記9 | |
8 | 四 | 列王紀下15 | 18 | 日 | 列王紀下25 | 28 | 三 | 以斯拉記10 | |
9 | 五 | 列王紀下16 | 19 | 一 | 以斯拉記1 | 29 | 四 | 尼希米記1 | |
10 | 六 | 列王紀下17 | 20 | 二 | 以斯拉記2 | 30 | 五 | 尼希米記2 | |
31 | 六 | 尼希米記3 |
RPG禱讀經文
日期 | 章 節 | 經 文 |
7/28-8/3 | 王下5: 15 | 乃縵帶著一切跟隨他的人,回到神人那裡,站在他面前,說:如今我知道,除了以色列之外,普天下沒有神。 |
8/4-10 | 王下11:17、20 | 耶何耶大使王和民與耶和華立約,作耶和華的民;又使王與民立約。……國民都歡樂,閤城都安靜。眾人已將亞他利雅在王宮那裡用刀殺了。 |
8/11-17 | 王下19:15、19 | 希西家向耶和華禱告說:坐在二基路伯上耶和華以色列的神啊,祢是天下萬國的神,你曾創造天地。…耶和華我們的神啊,現在求祢救我們脫離亞述王的手,使天下萬國都知道惟獨祢耶和華是神! |
8/18-24 | 拉1:1-3 | 波斯王古列元年,耶和華為要應驗藉耶利米口所說的話,就激動波斯王古列的心,使他下詔通告全國說:…耶和華天上的神已將天下萬國賜給我,又囑咐我在猶大的耶路撒冷為他建造殿宇。在你們中間凡作他子民的,可以上猶大的耶路撒冷,在耶路撒冷重建耶和華以色列神的殿(只有他是神)。願神與這人同在。 |
8/25-31 | 拉7:10 | 以斯拉定志考究遵行耶和華的律法,又將律例典章教訓以色列人。 |
列王紀下 第8章
經文要義
問題思考
默想應用
一、神的掌權(二):本章繼續顯明神的掌權,仍同時表現在國家社會和個人生活兩方面,而都與「時間」緊密結合,透過「時機」顯明:
1.掌管帝王的興廢:神要立哈薛作亞蘭王,已載於王上19:15,現在時候到了,就讓「以利沙來到大馬色」(7)。亞蘭王便哈達怎會正好此時患病,又正好差遣哈薛去求問以利沙?諸事聚集,為要成就哈薛作亞蘭王。神介入歷史、掌管政治,立王,廢王,都準時成就!
2.賞賜見證的機會:書念婦人逃荒七年歸來,為了家業要哀告於以色列王,「恰巧」(5)此時新即位的耶戶王正在詢問基哈西有關以利沙的事蹟。時機的巧合使婦人順利重得原有的家產。是巧合嗎?神就掌握著這些巧合,為我們成就美事!
二、人的回應:本章的人物對神的回應表現包含有:
1.離開舒適圈:婦人原本「在我本鄉安居無事」,無所求於王(4:13), 因以利沙的差派而「移民」非利士,背井離鄉;回國後又須為田產而哀告、有求於王。順服先知的結果使得她離開了舒適圈,告別了「無所求」,但卻得以完成向以色列王見證兒子從死裡復活的使命。
2.承擔百姓苦:以利沙吩咐書念婦人移往外地(1),但自己與門徒留下與百姓同受苦(參4:38)。先知預先知道苦難,但甘願同受苦難。且因提早知道,豈非受苦更多?如他看著哈薛流淚,明知他「必苦待以色列人…焚燒…殺死…摔死他們…」仍然順服神旨意,宣告他作亞蘭王。這樣的順服,你我有嗎?
靈修筆記
列王紀下 第9章
經文要義
問題思考
默想應用
本章筆法鮮活,是上好的歷史文學,更重要的是其中處處彰顯著:
一、神的掌權(三):繼外邦的亞蘭國之後,以利沙再次膏立一位新君,促成一次王朝更替。神貫串歷史,統管萬國歷代的存廢興替,藉著:
1.神寬容時間:亞哈之死已有14年,耶洗別和他的兒孫有足夠時間以之為鑑,悔改歸神,但他們變本加厲,罪上加罪,造成今日之禍。
2.神選定空間:約蘭正好死在「耶斯列人拿伯的田間」,這塊地的地契是以無辜人的血蓋印的,今以他的血來對質。是巧合嗎?
3.神掌管意志判斷二王見耶戶來勢洶洶之時,理應閉關防守,還有得一拼,竟同時套車出去迎接!這錯誤的決定,是誰「決定」的?耶洗別盛裝打扮,死也要死得美麗,但那被扔下、被踏碎的屍體美不起來,還被狗啃光。是誰決定耶戶先進宮後來尋屍?(參王上21:23)
二、人的回應:不論時代多麼殘暴不仁,本章仍呈現人對神的回應:
1.等候時機:神在何烈山給以利亞三指示:①膏哈薛作亞蘭王;②膏耶戶作以色列王;③膏以利沙作先知(王上19:15-17)。以利亞只作了第三個,其他兩個由以利沙完成。他的主力在建立先知學校,栽培後進。以此a.對付、醫治自己「只剩我一人」的孤單感。b.等候亞哈家家悔改。當神吩咐,理應立刻順服;但有時須等候神的時機。
2.傳承使命:有時神的吩咐甚至不是由我們,而由第二、第三代來完成,如以利亞讓以利沙膏哈薛;以利沙又命門徒膏耶戶。猶太傳統認為此「門徒」,即先知約拿(參14:25)。他們三代,傳承不斷。
靈修筆記
列王紀下 第10章
經文要義
問題思考
默想應用
耶戶熟知以利亞的預言,也刻意照著以利亞的預言去進行,算是熱心實現神的話。他的問題在於:
1.執行神言卻熱心過頭:他熟知以利亞的預言,也熱心實踐之。但,神說的是「殺亞哈的全家」、「凡屬亞哈的男丁」,他卻不但殺了亞哈家在撒瑪利亞的70個後裔、和在耶斯列所剩下的人,連神所沒說的「大臣、密友、祭司」(11)也都殺了。他加添了神的話(啟22:18),執行過分,使他的王朝血跡斑斑。我們會否也如此「替天行道」過分?
2.遵守律法卻不盡心:他有屬靈眼光,知道除滅亞哈除了殺其家人,還要除滅背後的巴力權勢;他也有聰明,設下巧計引出一切拜巴力者,完全滅盡(28)。但他卻仍然拜金牛犢!此「不盡心遵守神的律法」的罪,使他的王朝只能「直到四代」(30-31),太可惜了!
3.力氣雖大卻不能自制:他是統帥出身,臂力過人(參9:24),卻拉不住自己的心,殺人如麻,從亞哈家族不斷擴大無節制。(參箴25:28)
4.計謀雖多卻不能自救:清除巴力是合神心意的,但用詭計(19)卻非神所愛。服事神,目的要對,方法也要對;結果重要,過程更重要。
有熱心卻不盡心,可見此熱心不是對神,而是為己;有力量、有計謀卻不能自制、自救,結果,原本為應驗神話語而發起的聖戰,成了屠殺;除滅巴力的虔誠之舉,也成了五十步笑百步。一切奮鬥蒼白無益,他的王朝只剩下鮮血和恐怖的記憶。
靈修筆記
列王紀下 第11章
經文要義
問題思考
默想應用
1.利用愛心:約沙法王敬畏神,但「愛那恨惡耶和華的人」(代下19:2),為兒子約蘭娶了亞哈王的女兒亞她利雅。愚昧的濫愛被撒但利用。
2.傳播邪惡:自亞他利雅進門,約蘭殺了全部兄弟(代下21:2-4);亞他利雅又殺孫輩。此自相殘殺之事來自北國的偶像,與邪靈滲透。
3.斬斷救恩:約蘭殺害諸弟;其子亞哈謝的哥哥們全部被擄(代下21:17);耶戶又殺掉42王族(見上章),故當亞他利雅再下手殺亞哈謝諸子,王室即將全空,則彌賽亞從大衛而出的應許將被斬斷!
二、神的掌權:人可奪權,但神掌權;人可剿滅,但神保全。藉著:
1.預備地方:亞她利雅拜巴力,從不進聖殿;聖殿也無人看守(18),便成了藏匿約阿施最好的地方。誰預備的?
2.掌握人心:亞他利雅剿滅王室,其實只須殺亞哈謝的兒子們(理由如上述),人數不太多,怎會漏殺了一個約阿施而不知?這事出於誰?
3.預備人選:耶何耶大是聖經中唯一娶大衛家公主為妻的祭司。神藉著這個婚姻,扭轉了猶大國的命運,成就神的旨意。
三、抵擋仇敵的方式:耶何耶大採取了一連串抵擋仇敵詭計的措施:
1.人的謀略:看耶何耶大的規劃何等詳密(4-12)!盡人事,聽神命!
2.神的話語:王登基不僅戴冠冕,還持律法書(12)。以神言治國。
3雙重立約(17):王和民先一同與耶和華立約,作耶和華的民;然後王與民立約──互相勉勵要行公義;討神喜悅。
4.潔淨全地(18):除滅惡人,還要除滅她背後的偶像,潔淨全地!
此四方面會合,便「國民都歡樂,闔城都安靜」,國泰,民也安。
靈修筆記
列王紀下 第12章
經文要義
問題思考
默想應用
1.善事為誰行(2)?難道約阿施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正的事,只是為了耶何耶大,而沒有內化成為自己的生命反應嗎?
2.「只是」還有啥?聖經中的好王,幾乎每一個都「只是邱壇還沒有廢去」。我的信仰會否也有個「只是」?或能做「完全人」(林後13:9)?
二、三個警惕:
1.靠人教訓的信仰,不穩:耶何耶大教導約阿施有方,可敬可佩;但約阿施若只是「在祭司耶何耶大教訓他的時候,就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正的事」(2),就難免後來變節(參代下24:15-26)。我們傳福音牧養人,要如何將人「在基督裡完完全全的引到神面前」(西1:28)?
2.靠人推動的聖工,不動:重修聖殿的聖工交到祭司,和「所認識的人」,靠他們去負責推動,卻久不見動靜。自己要參與推動。
3.靠己積存的財物,不保:約阿施重修聖殿後本有許多結餘款,可製寶貴的聖殿用具(代下24:14);但很快亞蘭便使他賠上了「列祖……和自己所分別為聖的物,並耶和華殿與王宮府庫裡所有的金子」(18)。離棄神的結果,是兵敗如山倒、金銀財物不能保!
三、四個高招:
1.創新策略:願主也在我的瓶頸上「開個窟窿」,賜下創新的策略。
2.專人專職:守門的祭司、書記和大祭司、督工、工人各司其職。
3.專款專用:連聖正常開銷,都不用這筆修殿奉獻(13)。修殿費用的帳目獨立;實際執行開支的人又忠誠可靠,如此事工,必定成功。
4.敬重神僕:祭司應得之分與修殿經費分開(16),不可虧待神僕。
靈修筆記
列王紀下 第13章
經文要義
本章回述北國以色列,耶戶王朝的約哈斯、約阿施二王之事。
問題思考
默想應用 本章讓我們體會到:
1.牛犢,怎麼拜都不夠:北國無一國君能擺脫金牛犢之罪,因牛犢的神是:a.體貼肉體:「以色列人哪,你們上耶路撒冷去,實在是難」(王上12:28),讓人只求舒服愉悅,不顧神旨意。b.虛假混淆:「這就是領你們出埃及地的神」,假冒耶和華,令人失去防備。易混和其他神。
2.悔改,一絲絲都可以:約哈斯是惡人,拜金牛犢,總不離開,導致神將他們屢次交在亞蘭王手裡。這些字眼顯示他背道為時不短。但,「約哈斯懇求耶和華,耶和華就應允他…賜給以色列人一位拯救者」(4-5)。可見只要悔改,神就應允。道不遠人,正在回頭之處;在懇求的口裡;在痛悔的心裡(參羅10:8)
3.順服,少一點就不夠:以利沙已為約阿施王按手,且說明「這是耶和華的得勝箭」,可見此舉的預表意義。但當用箭打地時,約阿施竟只那麼蜻蜓點水打三下,錯失了滅盡仇敵的大好機會!難道對「得勝」僅此一點渴望與雄心?須知我們順服神和先知都要熱切;要徹底,寧可過頭,勿不足!
4.生命,沾一下就復活:以利沙沒有得著坐著乘旋風升天的特權,他纏綿病榻而死,與一般人無異。但他的生命恩膏之強,雖人已朽、骨已枯,仍使死人一碰著這骸骨就復活!有人說此神蹟是對當時人證明神就要恩准他們戰勝仇敵(22-25),我想意義還遠大於此:他展現了生命的驚人力道,可以穿透骨血、越過生死,雖然死了,仍舊行神蹟、仍舊分享生命(參來11:4)!哦主啊,我羨慕在旋風中與祢相遇;更羨慕能留下恩膏,使別人的生命延續!
靈修筆記
列王紀下 第14章
經文要義
本章述猶大王亞瑪謝之事。南北王常有同名者,要注意區分。
問題思考
默想應用
1.驕傲與偶像,哪個是野獸? 猶大王亞瑪謝是好王(3);與惡王約阿施(13:11)交兵,卻大敗,顯明神的原則:驕兵必敗!亞瑪謝「心高氣傲」(10);且他竟將戰敗國以東的神像帶回來「叩拜燒香」(代下25:14-16)!驕傲與拜偶像聯手,形成了約阿施諷刺他的大「野獸」(9)。
2.假信與不信,哪個更糟糕? 聖殿已先後被埃及王示撒(王上14:25-26),和亞蘭王哈薛(王下12:17-18)侵略搶奪;今竟連以色列也擄掠聖殿(14)!他們也是神的子民,只是都跟從金牛犢上的假信仰(見昨1),竟就使他們對聖殿褻瀆暴虐,舉止與外邦人毫無分別,還可能更糟!
3.對象與態度,到底錯在哪?北國無一好王,全拜金牛犢;南國雖有好王,但大多都仍在邱壇獻祭,此已見上述。「金牛犢」的信仰錯在敬拜對象,「邱壇」的則錯在不專誠、不徹底的敬拜態度。我所難以擺脫的,是「金牛犢」還是「邱壇」?
4.國力與財力,靠的是甚麼?以色列過去屢敗於亞蘭、摩押,為何在耶羅波安二世時可以重現富強?乃「因為耶和華看見以色列人甚是艱苦,無論困住的、自由的都沒有了,也無人幫助以色列人」(26)便令亞述在亞達尼拉利三世(Adad-nirari III,811-783BC)之後的三個王都內亂不斷,積弱不振,才給了耶羅波安二世大展身手的機會。神恩典廣大、能力浩大,天下萬國,都靠祂掌管!但他執政41年,在本書僅23-29節記錄,豐功偉業,價值遠不及討主喜悅!
靈修筆記
列王紀下 第15章
經文要義
本章是北國以色列末期史,充滿篡位殺戮。猶大稍微平穩。
問題思考
默想應用
本章所記的北國以色列是個殺戮戰場,篡弒不斷;南國雖政局相對較穩,信仰也同樣令憂心。綜觀神選民的這一頁滄桑,不能不感嘆:
1.除不盡的邱壇:猶大王從亞撒,到約坦,每一位好王都有一句「只是邱壇還沒有廢去」。邱壇似已成為難陀的傳統文化。邱壇不除,偶像的引誘便蠢蠢欲動,易於淪為拜偶像、行邪淫、燒死兒女獻祭之處。我生命中是否也有些看來中性,卻使信仰不徹底的「邱壇」還沒廢去?
2.去不掉的驕傲:14章記亞瑪謝王打敗以東後「心高氣傲」,驕傲是踐踏他後半生的「野獸」;本章記其子烏西雅,因驕傲而長大痲瘋,必須移居別宮,死也葬在田間(5;參代下26:16-23)。父子二人都敗在驕傲上。驕傲是野獸,深入我們心靈,吞吃掉原本大有可為的人生命定;驕傲也是大痲瘋,沁入骨髓,奪走我們一切的榮耀與尊嚴。
3.留不住的繁華:上章才見耶羅波安二世在位時,北國中興(14:25-27),但他一死(753BC),以色列立刻陷入弒君奪權的循環。短短20年,四次篡位,更換五君,更引來加利利被擄(732BC);再過十年,北國就亡了(722BC)。靠自己得來的繁華,縱有萬丈,也留不住!
靈修筆記
列王紀下 第16章
經文要義
本章記猶大王約坦的兒子亞哈斯,大大干犯耶和華。
問題思考
默想應用
一、亞哈斯──信仰崩潰的君王:
1.擴大犯罪而「超越人」:這是猶大歷史上第一次有人焚燒兒女獻祭,他在效法外邦,行惡事上面,大大的「創新突破」、超越前人。但應「在善上聰明,在惡上愚拙」(羅16:19)
2.甘為奴僕而不信神:他自甘卑賤求亞述:「我是你的僕人,你的兒子」,a.尊嚴掃地;b.耗盡金銀;但亞述王「反倒欺凌他」(代下28:20)。
3.只要合意而不要神:亞哈斯仿照大馬色的壇製作新壇,將原本的銅壇搬到新壇北邊,「用以求問」(15),他不再獻祭給耶和華,但遇事仍來占卜求問。不奉獻,但要指引;不付代價,但要祝福。
4.保留儀式而改造神:他仿製「大壇」;搬移銅祭壇;打掉洗濯盆邊板;置銅海於地而挪走十二銅牛;挪移王入殿之廊,卻維持著燔祭;素祭;奠祭」,和灑血等儀式。扭曲自創的信仰,比不信更可怕!
二、烏利亞──屈服王權的祭司:烏西雅王的時代還有大祭司亞撒利雅率領耶和華勇敢的祭司八十人力抗王權(代下26:17);今卻:
1.不誠實,也失去見證:神稱祭司烏利亞為「誠實的見證人」(賽8:2),但在王權面前,祭司烏利亞既不誠實,也沒有見證。
2.照圖樣,而違背神言:大衛「將被靈感動所得的樣式」指示所羅門建造聖殿(代上28:11-12),今按外邦偶像祭壇的圖樣建造祭壇?
3.遵王命,卻放棄立場:王吩咐,就照著行(15-16),祭司的立場何在?
靈修筆記
列王紀下 第17章
經文要義
本章記北國以色列滅亡於亞述。時當722BC。
問題思考
默想應用
一、善惡的界線:聖經對何細亞王的描述很有趣:「他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只是不像在他以前的以色列諸王」(2),惡有小大,但本質仍是惡。善惡的界線不在理論上,而在實踐裡(參雅4:17)。
二、偶像的真相:30-31又添許多偶像。偶像都有共同特質,如:
1.愚蠢:迦南人正因拜偶像帶來惡俗,而從以色列人面前被趕出(8;11),百姓卻撿這些戰敗國的偶像來拜,還有什麼比這更愚蠢?
2.虛無:偶像的勢力在神面前完全站立不住,故稱為「虛無的神」,如蒸汽般無價值。選擇跟隨牠,便「自己成為虛妄」(15),毫無意義。
3.掌控:偶像還操控人心,以超自然和神秘儀式為偽裝,使人作出不合理性的事,如使兒女經火、集體淫亂等。故拜偶像,等於選擇自喪主權,接受牠掌控,「賣了自己」!(17;王上21:20)。
4.黏纏:除隨從偶像風俗,百姓還隨從「以色列諸王所立的條規」(8),即拜金牛犢的法規。耶羅波安始設牛犢時,不過意圖拉住北國百姓不要去南國敬拜神,不料此「很像真的假信仰」有強力黏性,一沾上,就代代都「不離開」、「終身不離開」(15:18),直到滅亡。
三、遺民的鑑戒:
1.在多元中顯出專一:留下的以色列遺民們血統變得「多元」,信仰特徵「不專一…不全守」。求主助今日崇尚「多元文化」者專一愛主!
2.在恩典中見證救恩:耶穌使「好些撒馬利亞人信了耶穌」(約4:39);聖靈降臨也使門徒們「在…撒馬利亞,直到地極」作見證(徒1:8)。
靈修筆記
列王紀下 第18章
經文要義
北國已亡,本章起全敘南國猶大之事。首先是難得的賢君希西家王。
問題思考
默想應用
本章所記的希西家王充分提醒我們:
一、除罪的徹底:希西家「專靠」神,他徹底對付偶像,超越前代:
1.廢去邱壇──破除信仰的中間模糊地帶:他終於砍斷了邱壇的誘惑(參15章默想應用),不再給自己和百姓試探,明確地敬拜耶和華。
2.打碎銅蛇──掙脫屬靈傳統的迷惑和束縛:他釐清銅蛇的本質只是「銅塊」,不讓這歷史的象徵物,轉化為錯誤的敬拜目標。
二、妥協的無益:希西家向亞述求和不但無效,反而招來:
1.仇敵得寸進尺:從侵占土地、索求金銀,得到以後還想要彻底掳走耶路撒冷百姓。仇敵不會滿足的。
2.羞辱如影隨形:不但侮辱希西家,還要讓城上百姓聽見。並稱百姓為「要與你們一同吃自己糞、喝自己尿的人」(27),實在欺人太甚!對仇敵讓步,只會換來變本加厲的攻擊、更大更深的羞辱。
凡與撒但妥協求和的結局,莫不如此。
三、仇敵的謊言:拉伯沙基的狂言充分顯示屬靈爭戰中仇敵的詭計:
1.妄稱神不能:不斷以埃及不可靠、猶大軍力不足來強調「希西家不能救…」、「難道耶和華能救…麼?」仇敵常使我們充滿「不能」之思。
2.冒稱神降禍:「現在…豈沒有耶和華的意思嗎?耶和華吩咐我說,你上去攻擊毀滅這地吧」(25),挑撥離間,使我們懷疑神的用心。
3.誘稱能享福:威脅之外,他又誇下海口,用葡萄樹;無花果樹;五穀新酒橄欖蜂蜜…勾勒出一幅世外桃源的虛幻大餅,引誘人附和牠。
他以假神之心度真神之腹,將耶和華看為與其他神相等,謊言愈說愈大,下一章,他就知道是大錯特錯了!
靈修筆記
列王紀下 第19章
經文要義
問題思考
默想應用
本章是神大能進入、掌管歷史的明證,也提醒我們屬靈的原則:
一、仇敵的真面目:亞述為代表撒但權勢,其真實面貌再次顯露為:
1.手段會變本加厲:亞述王此次所言與上章基本相同:a.貶低神──將耶和華與列邦的神等同;b.利用環境──比上次更多加許多邦國,以周圍環境來嚇唬人。怎樣得勝?如希西家開口宣告:「耶和華啊,祢是天下萬國的神!」(15),這兩個謊言都不攻自破!
2.身分仍是神的工具:神「早先所作的、古時所立的,就是現在藉你使堅固城荒廢,變為亂堆…」(25),亞述王氣燄再高,也是神的器皿,神是藉著他的強暴成就自己的計畫(參賽10:5-6)。
求主助我看清仇敵的真面目,不再輕易上當。
二、希西家啟示了我們面對仇敵攻擊時的幾個秘訣:
1.不要回答牠!只要求告神:百姓聽從王吩咐靜默不言(18:36),實為明智;希西家上聖殿去將書信攤在神面前 (14),更是不二法門!
2.不要否認它,只要認識神:有信心並不表示我們是傻瓜,希西家非常明白亞述強盛的事實(17),但他更認識神是「天下萬國的神」!
3.不要算時間,只要交託神:歷史記載亞述威嚇猶大,並一夜大敗,是在701BC;西拿基立被其子殺於廟中,則是681BC。亦即本章36與37節間,相隔20年!神的話必定應驗。但應驗的時間由神掌管。當神遲延,必有美意(參彼後3:9),我們只管交託;信靠吧。
靈修筆記
列王紀下 第20章
經文要義
問題思考
默想應用
1.時間,就交給主:上章神對亞述王的審判過了20年才應驗,但本章希西家求延壽,以賽亞還沒離開王宮就得到了答覆。神回覆禱告的時間長短不一。神有主權、有美意。我們只管禱告,至於幾時回覆,由神決定吧!而至於我們在世的年限,求主助我們也交給主來決定,因希西家多活的15年,埋下了百年後猶大被擄巴比倫的a.內因:傳位給兒子瑪拿西(23:26;24:3);b.外因:巴比倫使臣事件(12-19)。
2.榮耀,要歸給主:希西家「財寶中,沒有一樣不給巴比倫使者看」,此事的問題在於:a.什麼是財寶? 神治好了原本要死的病;日晷影子向後退時光倒流,這些奇妙大事比之金銀軍器,誰寶貴?希西家錯過了一個最好的向外邦傳揚神奇妙作為的大好機會,可惜!b.為何秀財寶?榮耀這東西本是屬神的,就當歸給神(太22:21),一歸給自己,就不但威脅國家安全,更顯示自大淺薄(參代下32:27-29),可笑!
3.太平,留給子孫:希西家的淺薄還表現在聽見刑罰必臨及子孫時,竟覺「甚好」,只要「在我的年日中,有太平和穩固的景象」就好(19),完全以自我為中心!其實只要悔改認罪,歷史可以改寫;福禍可以重定。他的祖先大衛便是因及時悔改而使他還有福可享,為何他不也趕緊認罪歸向神,讓自己所擁有的「太平和穩固」可以傳諸子孫?
靈修筆記
列王紀下 第21章
經文要義
問題思考
默想應用
瑪拿西惡行重大,令猶大難逃亡國的厄運(24:3);也令我們深思:
1.世代傳承甚麼?被稱為「專靠耶和華,在他前後的猶大列王中沒有一個及他的」的希西家(18:5),兒子瑪拿西卻是「比耶和華在以色列人面前所滅的列國更甚」(9),學者對其中原因多所猜測。我們都應以希西家為戒,好好教養兒女,但無論如何,瑪拿西在世代傳承中所扮演的角色,需要自己負責。
2.重新建造什麼(3)? 前述猶大列王雖迭有復興,邱壇卻直至希西家王才除去(參15章默想應用)。但僅短短十多年,這個不肖子瑪拿西立刻「重新建築他父希西家所毀壞的邱壇」,並變本加厲,「又為巴力築壇,作亞舍拉像…且敬拜事奉天上的萬象」。要敬畏主,千難萬難;故態復萌卻只須眨眼之間!今我們建造教會、門徒,瑪拿西也55年努力建造外邦邱壇、祭壇,差別何在?我們能不警惕嗎?
3.什麼超越外邦(9;11)? 神應許我們若聽從祂的誡命,不偏左右,祂就使我們「作首不作尾,居上不居下」(申28:14)。不料現在猶大國民也領先群倫,睥睨外邦,但卻是在行可憎的惡事上,「比耶和華在以色列人面前所滅的列國更甚」!多麼諷刺!願我國人是在善事,如文化、科技、經貿、體育衛生…等任何方面卓越精進,超越外邦,至於傷風敗俗違逆人倫等事,寧可愚拙點好!(參羅16:19)
4.什麼影響他人?據代下33:11-17,瑪拿西曾被神管教,擄到巴比倫。在急難時悔改,得以歸回,仍坐國位。此後他誠心悔改,「除掉外邦人的神像,與耶和華殿中的偶像…重修耶和華的祭壇…吩咐猶大人事奉耶和華…」,只是,「百姓卻仍在邱壇上獻祭」。他的悔改並沒有帶動百姓的屬靈復興,連他兒子亞們也只學父親的壞樣,又恢復偶像敬拜(21)。尤其,本書隻字不提此事,反而兩次強調:猶大必然滅亡「是因瑪拿西所犯的一切罪」(23:26;24:3)。悔改永不嫌遲,但所犯的罪仍必對自己、他人,都產生深遠的影響。可不慎乎?
靈修筆記
列王紀下 第22章
經文要義
22-23章述約西亞王徹底潔淨全國歸向神。可惜猶大國已日薄西山。
問題思考
默想應用
一、復興的來源:當然是來自於神,包括:
1.神預備時機:約西亞王十三年(627BC),亞述班尼帕去世,亞述陷入內亂,約西亞得以勵精圖治,其宗教改革甚至包括北國地區。
2.神預備人選:約西亞出生前300多年,神人已預言其作為(王上13:2)
二、復興的秘訣:
1.跟隨前賢的腳蹤:瑪拿西用聖殿來拜偶像和天上星象,搞得亂七八糟;重修勢在必行。約西亞沿襲當年約阿施所用的方法,向民間收集捐銀,專款專用於聖殿建造(比較3-7與12:9-16)。二人相隔約200年,不但愛惜、重建聖殿的心志一脈相承,策略也不遑他求。今我們渴慕教會復興,也不妨多多借鏡前人的復興軌跡。
2.力行聖經的話語:修殿時在聖殿中找出了長期失落的律法書!約西亞一聽見神的話,就:a.「心裏敬服」:指對神有敏銳和回應的心,是「心硬」的相反詞;b.「自卑,撕裂衣服,向主哭泣」(19):認同性的悔改祖先所犯之罪;c.尋訪先知,求問耶和華:採取尋求、遵行的行動。聖經不是裝飾用的,徹底遵行神的話,是復興惟一之途。
三、復興的特徵:約西亞此次的特徵顯示出:
1.悔改為己、為民,也為國之福:約西亞不以歸向神為自己一人的事,而是關乎百姓,和國運!「你們去,為我,為民,為猶大眾人,以這書上的話求問耶和華」(13),他心繫蒼生,胸懷天下。
2.恩膏無男、無女,無地區之異:約西亞時至少還有耶利米、西番雅等先知(參耶1:2;番1:1),前者是祭司;後者是皇族,應較易親近求問,臣子們卻往「耶路撒冷第二區」去求問女先知戶勒大。
神的審判已定,但仍有恩慈(16;20),約西亞作了智慧的回應,見下章。
靈修筆記
列王紀下 第23章
經文要義
問題思考
默想應用
一、復興的特徵(續):
1.普及於眾人:他不像希西家以個人福樂為滿足,乃要全民經歷。
2.遍及於全地:迴還重複潔淨聖殿,與猶大城邑(4-20);後潔淨北國伯特利(15-18)、撒瑪利亞城邑,直至拿弗他利(代下34:6)。
3.深入於家庭:連「家中的神像和偶像」(24)盡都除掉!
二、復興的價值:
1.樹立人生典範:約西亞出生前300年,已有神人預言他的作為(17;王上13:2)。神在創世以前已認識我們,只看你我是否也如此回應神? 「沒有王像他盡心;盡性;盡力…以後也沒有…」何等典範!
2.彰顯神的權柄:約西亞的潔淨及於:a.猶大境內:他召聚猶大各級民眾聆聽律法(2),且「在耶和華面前立約,要盡心盡性的順從耶和華」,多美!讀4-14他對猶大全境的潔淨,多壯!b.北國範圍:北國滅亡已約100年,首次有南國君王管轄權伸入(15-20),看他一回頭,邱壇盡碎;一揮手,骸骨成灰(16-17),多威!c.亞述國運:請問是誰使亞述班尼帕死於此時、其帝國衰於此刻?約西亞在舉世洪濤中緊抓住神,神便為他扭轉歷史,傾城,傾國,傾覆一亞述帝國,以成就這一段靈性的復興史!
3.完成神的使命:但復興並未改變神已宣布的審判。約西亞以39歲英年死於戰場,此乃因約西亞的使命並不是復興以色列,而只是要活出典範,使百姓在審判前再無藉口。早逝不一定非福;戰死不一定是禍,使命已達,可以了無遺憾矣!
靈修筆記
列王紀下 第24章
經文要義
24-25這末二章,是猶大國最慘痛的一頁亡國史。
問題思考
默想應用
這當然是一頁傷痛無比的猶大滅亡史,令人深深震撼於:
一、神興起管教
1.有誰能快速興起至於此? 20章遣使來見希西家時,巴比倫還是亞述附庸,625BC新巴比倫帝國快速崛起,至612BC陷尼尼微;605敗埃及,20年間竟成世界霸主!乃因神要用巴比倫,特別是尼布甲尼撒來管教猶大(耶25:8-9)。
2.何至於東西南北皆是敵? 當大衛時,曾萬國來朝以色列(撒下8章;10章;王上10:24等),這和本章所記:「耶和華使迦勒底軍、亞蘭軍、摩押軍和亞捫人的軍來攻擊約雅敬…」(2),差距何大!人生的福份從神來(詩16:2);災禍也從神來,就看我們是選擇祝福,還是咒詛!
二、神存留恩典
2.哪有這種說來就來的大恩典? 悽慘被俘的約雅斤王(15),37年後卻忽然在巴比倫王面前蒙大恩,脫了囚服,終身常在王面前吃飯(25:27-30)。恩典說來就來,如夢似幻。神雖管教百姓,但從未丟棄他們,恩典貫串在刑罰之中,穿針引線,且永不斷絕!
靈修筆記
列王紀下 第25章
經文要義
問題思考
默想應用
讀這樣的亡國史令人在掩卷浩歎之餘,也體會到:
1.再好的外交也不如與神相交:西底家王也曾求問先知耶利米,但更倚賴外交。埃及法老合弗拉(589-570BC)一登基,他便與之聯盟,背叛巴比倫。埃及確曾來援,略減圍城之危,但很快就被巴比倫打敗,(耶37:1-10;44:30)。我們是聽從神,還是倚靠策略計謀呢?
2.再好的計策也不如信守誓言:西底家聯埃及抗亞述最大的問題,是他違背被巴比倫立為王時所發的誓言(結17:13-16),神守約施慈愛,我們也應「發了誓,雖然自己吃虧也不更改」(詩15:4)
3.再寶貴的器皿也榮耀不保:最傷心的是耶和華殿中的寶貴器皿,那些高大的銅柱、厚實的銅海和盆座,鍋;鏟;蠟剪;調羹,無法可稱的多;難以形容的美…當失去了神的祝福,一切的榮耀聖器都被暴力打碎,蠻橫運走!今我們是敬拜榮耀的主,還是精美的器具呢?
4.再大的災害也有恩典存在:最奇妙的是神的心意貫穿其間,從未失敗──a.巴比倫成為餘民保育中心:猶太人在巴比倫得平安繁衍,而下埃及者至終滅絕;b.救恩計畫未曾打亂:基大利是書記沙番(22:8-10)之孫;保護耶利米的亞希甘(耶26:24)之子,出身敬虔世家,被立為省長,但他不是大衛後裔。神允許他被殺,以顯明逃往埃及的愚昧。c.約雅斤(即耶哥尼亞)被擄37年後竟然獲釋,其孫即為後來領百姓回歸的所羅巴伯(536BC)。故此事意味著彌賽亞的家譜繼續(太1:12);擄民回歸也光明在望。本書就在這不可思議的恩典中停筆,國破,家亡,但「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恩”綿綿無絕期」!
靈修筆記
以斯拉記 第1章
經文要義
本書是被擄遺民的回歸史,1-6章述所羅巴伯帶領首批回歸(約536BC),重建聖殿;7-10章記以斯拉率領第二批回歸(約458BC),教導律法。
問題思考
默想應用
一、神掌權:且本章清楚顯示:
1.神的意志貫徹:「耶和華為要應驗…就激動波斯王古列的心,使他…」(1),神扭轉歷史,施行奇事,目的是要應驗自己說過的話。祂不但是有位格、有意志的神,且堅定執行到底!
2.神的能力運行:古列下詔推行懷柔政策,是為外交算盤。但此意念和政策都出於神的巧妙安排!祂以無比大能發命、調度,深入軍事;政治;外交;經濟各層面,激動人心,訂定制度,以成就祂的命定!
3.神的時間精準:所謂「應驗藉耶利米口所說的話」,指被擄滿七十年必回歸。而猶太人首批被擄的605BC,至首批動身歸國的536BC,恰恰是七十年,絲毫不差!
二、神補還:更意想不到的是當初被擄去的聖殿器皿,神全都:
1.妥善保管好:耶27:21-22,每一件聖殿器皿都见证神的保守看顾。
2.全部領出來:「拿出來」(7;8);「帶上來」(11)原文都與將百姓從埃及「領出來」(出33:1等)相同。神似也「救」器皿一同第二次出埃及。
3.一個不缺少:「按數」交給所羅巴伯(8),一個不缺(9-10),共5400!
三、人回應:「激動」古列下詔(1)外,也「激動」以民回應神(5),含:
1.走出舒適圈:捨棄好不容易安定下來的生活(參耶29:5-7)
2.忍受跋涉苦:從巴比倫上耶城需四五個月跋涉(參7:9)
3.甘心獻錢財:留下的人甘心以金銀財物幫助歸回者。
這三樣,我能作到哪一個?
靈修筆記
Top of the page
8/20
以斯拉記 第2章
經文要義
本章記回歸故土者的名單。
問題思考
默想應用
一、神記數百姓:上章知神仔細收藏聖殿器皿,一一數點;本章見神對回歸之人更是一一記數,一個也不失落,要使他們:
1.各歸本城(1;70):回國的路程千辛萬苦,但這些「被神激動他心的人」是要回本城本鄉,這是鄉土的招喚、生命的吸引,而不是一道行政命令。因此毫無勉強,滿懷喜樂(參詩126)。今我們奉獻自己跟隨神,也如同使靈魂「住在自己的城裡」(70)不再漂流被擄,而是安身立命,落葉歸根。「你們如此事奉,乃是理所當然的」(羅12:1)。
2.各屬其家:3-19,31-32節的名單中,「某某的子孫(或後裔)」都是指以家長為名的家族,非指個人。神按家庭宗族記錄這些餘民,這提醒我們不落單,先重修家庭祭壇,連結各家重建聖殿。願我們不論在實際的家庭,或教會屬靈的家中都找到歸屬,同心建造。
二、民回應主恩:
1.同獻禮物:民眾到達目的地後,並未因田園荒蕪,滿目淒涼的景況而氣餒,相反卻是甘心盡力捐輸。這說明:a.奉獻是恩典:愈奉獻愈豐富;愈豐富又愈有能力奉獻;b.奉獻是榮譽:擺脫奴隸的心態和身分,愈奉獻愈尊貴。
2.同愛聖城:a.「尼提甯」(43),和「所羅門僕人的後裔」(55)竟比利未人更願意回耶京事奉神。b.如同第二次出埃及一般,百姓在神大能神蹟中出波斯,重回耶路撒冷,「論到錫安,必說:這一個、那一個都生在其中」,一個一個回歸者同述此「榮耀的事」(詩87:3-5)。
靈修筆記
Top of the page
8/21
以斯拉記 第3章
經文要義
回歸的遺民長途跋涉,抵達聖城耶路撒冷後,展開:
問題思考
默想應用
回歸的百姓重建聖殿,有幾個特色:
1.釐清優先的次序:通常是先建聖殿,後建殿前的祭壇;此刻卻先建祭壇,要照摩西律法先向神獻祭(2)。若他們也如後來以斯拉,於五月抵達耶城(7:9),而「七月初一日起,他們就向耶和華獻燔祭,但耶和華殿的根基尚未立定」(6),表示他們一到耶城,就迫不及待開始築壇獻祭了。獻上自己向神敬拜,是一切事工的首要!
2.重視原有的根基:這裡特別強調「他們在原有的根基上築壇」(3),應是為了:a.「懼怕鄰國的民」──避免土地所有權的爭議;b.「又在其上…獻燔祭」──哪裡跌倒哪裡爬,回到原點來,重新恢復敬拜!
3保守合一的心志:「所羅巴伯…並一切被擄歸回耶路撒冷的人,都興工建造」(8),重建不是領袖的事;也不是工匠的事,而是不分貴冑平民,全體一致參與其事。
4.超越環境的讚美:祭司穿上先已備妥的禮服(2:69)吹號;利未人敲鈸,這些「照以色列王大衛所定的例」(10)的讚美很美;而站在斷壁殘垣中「彼此唱和,讚美稱謝耶和華說:他本為善,他向以色列人永發慈愛」更美!無論如何淪落,讓讚美從廢墟中升起吧!
5.帶著淚水的奉獻:那一天老少咸集,歡呼和哭號的聲音傳到遠處。悲者悲往日;喜者慶新生,聖殿就重建在這悔恨的淚與盼望的笑交織而成的「根基」之上!
但這聖殿只奠了基,便受阻而停工。重建的路任重,而道遠,詳下文。
靈修筆記
Top of the page
8/22
以斯拉記 第4章
經文要義
悲喜交集的呼喊散播出去;仇敵的攻擊卻群集而來。本章見贖民們:
問題思考
默想應用
一、仇敵的伎倆:本章充分顯示仇敵的計倆不外乎:
1.合作同化(1-2):他們假意奉承,攀扯關係。方法是a.客套──「請容我們…」;b.話說一半──「我們尋求你們的神,與你們一樣」,卻不說他們也拜其他偶像(王下17:29;33)。
2.恐嚇攪擾(4-5):合作不成就諸多阻攔,嚇唬和擾亂猶太民。威嚇加上賄買高官謀士,軟硬兼施的阻擾,就是要使會眾的手發軟。
3.誣賴控告(6-22):再進一步,敵人捏造控詞上訴,一面說以色列民反叛惡劣,將影響波斯的稅收(12-13);一面說自己是效忠於王(14)。
4.追殺破壞:王的命令是「停工」(21),但後來耶路撒冷「城牆拆毀,城門被火焚燒」(尼1:3),表示省長書記這些人執行過分。
二、抵擋的要點:對付仇敵,需像所羅巴伯和眾首領在3節所表現的:
1.資訊充足:不能只聽他們片面之詞,要熟知他們“沒說的那一半”
2.立場堅定:在屬靈的事上「我們…與你們無干」,不被客套話左右。
3.焦點明確:「照波斯王古列所吩咐」的是「你們作神子民的」單獨建造(見1:3),旁人無權染指。引此為依據,不被模糊焦點。
這些敵人使建殿停工了達十六年之久,如何復工?請見下章。
靈修筆記
Top of the page
8/23
以斯拉記 第5章
經文要義
聖殿停工了十多年,這期間發生了:
問題思考
默想應用
讀本章最讓人安慰的是,人會軟弱工會停,神卻永遠往前:
一、神賜下話語:本章記神興起先知哈該和撒迦利亞來說話,他們二位的著作都保存在小先知書中,使我們明白:
1.神的話甦醒人心:和合本譯作「勸勉」的字,原是「發預言」。從神來的預言能「造就、安慰、勸勉人」(林前14:3),一掃停滯低迷之氣,成為a.充沛活力──「起來動手建造」(2);b.見證能力──「我們是天地之神的僕人,重建多年前所建造的殿…」(11-15)。
2.神的話及時臨到:對照二本先知書,都明確記載日期:神的話於大利烏王二年六月(1日及24日)、七月、九月臨到哈該;同年八月、十一月,及四年九月臨到撒迦利亞。神作事精準無比。
3.神的話互相印證:哈該先指出民眾拖延,提醒他們省察自己;應許將震動天地、運來財寶助他們建殿;撒迦利亞則由所見的異象傳講神的慈愛、關懷,和美好未來。二人的話互相穿插、印證,一致鼓舞人心重拾器具動手建造。
二、神開通環境:7-17節所載河西總督達乃的奏章相當客觀,完全照所聽取的猶太人供詞敘述,這證明:
1.挪去施工攔阻:神的眼目的確看顧猶太人,使達乃在等候王的批示時「沒有叫他們停工」(5)。環境順利是從神來的。
2.遍傳榮耀見證:餘民領袖們在達乃面前作的美好見證(11-15),隨著他的上書傳到波斯王。阻力反而成為助力!
靈修筆記
Top of the page
8/24
以斯拉記 第6章
經文要義
問題思考
默想應用
1.化阻力為助力,變控告為代求:昨已見達乃上奏的內容等於在為以色列人作見證,高舉神的作為;本章再證原本為控告會眾的奏章,正成了好像代替以色列會眾,在大利烏面前求告。何等奇妙!
2.化敵手為助手,變失敗為成功:a.古列諭旨猶存,波斯王有四座宮殿,四季輪住,故所謂「典籍庫」不但卷帙浩繁,且分散四方,要找一卷十多年前的詔書談何容易?但神就讓他找到了!b.大利烏諭旨更嚴:更不料大利烏再加一詔,嚴禁拦阻神殿之工作,并需急撥貢銀作他們的經費,每日供應獻祭所需一切牲畜和祭物,不得有誤(8-9)!最後再降一旨,「無論誰更改這命令…願…他們滅絕,我大利烏降這旨意,當速速遵行」!除了神,誰能作成這事?
1.全地百姓的心轉向神:「一切除掉所染外邦人污穢、歸附他們、要尋求耶和華─以色列神的人」(21)都歡歡喜喜一同奉獻神殿、獻祭守節(16-22),「這就是神在基督裡,叫世人與自己和好」(林後五19)。
2.外邦君王的心轉向猶大百姓(22):「耶和華…使亞述王的心轉向他們,堅固他們的手,作以色列神殿的工程」。正應驗「萬國的珍寶必都運來…這殿後來的榮耀必大過先前的榮耀」(該2:7)!哈利路亞!
靈修筆記
Top of the page
8/25
以斯拉記 第7章
經文要義
聖殿完工了,本書7-10章記文士以斯拉帶領第二批猶太人回歸故土。
問題思考
默想應用
一、神的作為:
1.神預備:a.以斯拉:給他大祭司的血統、「考究遵行神律法」的心志,裝備他同時成為「敏捷的文士」和精通神誡命律例的「祭司」,再給他機會,使他能被亞達薛西王所熟知。b.王和七謀士:差以斯拉回國,並甘心獻金銀(14-15);c.百姓:樂意獻禮物,並跟隨回歸(7;16)。
2.神幫助:「以斯拉」名字之意就是「幫助」,「神幫助」是本書主題。本章三次強調諸事成就,都是出神的幫助(6;9;28)。
3.神運行:大利烏、亞哈隨魯年間波斯均曾兵敗於希臘(490BC馬拉松之役,與480BC薩拉米斯海戰),亞達薛西繼位第五年,即以斯拉回歸之前兩年,埃及也反叛波斯。神運行在歷史中,使亞達薛西擔心「為何使忿怒臨到王和…國呢?」(23),而願討好屬國的神。
二、人的回應:本章起以斯拉登上歷史舞台,從他身上我們學習到:
1.家世是為了敬虔:以斯拉是大祭司亞倫、其孫非尼哈的後裔,傳承非尼哈那樣惡罪忌邪的敬虔家風。我的家庭背景給我帶來什麼?
2.學識是為了事奉:以斯拉定志考究、遵行,並教導律法(10),神便使亞達薛西王「起意」派人回猶大教導律法(27),完成了他的命定。
3.恩寵是為了分享:以斯拉在王面前飽享恩寵,金銀、聖殿器皿、補給經費…不僅為他個人,而要分享給猶大眾人。
4.財富是為了奉獻:波斯王賞賜金銀,還指定用途──「當用這金銀急速買公牛…獻在你們神殿的壇上」(17)完全符合基督徒奉獻原則!
祭司是天生的;成為文士需努力;恩寵財富是王賞賜的,奉獻分享需自己決定。以斯拉恩賜和努力並具,便祝福了自己,和整個時代。
靈修筆記
Top of the page
8/26
以斯拉記 第8章
經文要義
本章記以斯拉返國途中,及初抵耶路撒冷時之事。
問題思考
默想應用
上章我們學以斯拉的為人;本章向他學如何事奉:
1.發現問題也解決問題:回歸的民眾在亞哈瓦河邊稍事休息整隊,以斯拉立刻「查看」百姓(15),便發現內中缺少利未人,不利於回國後的聖殿事奉。領袖要提前發現問題。他也立刻著手解決問題,這有賴於:a.人脈:熟悉迦西斐雅的敬拜團體,和那裡的首領易多;b.人力:差派首領、教習(有教導能力的通達人);c.操演培訓:派出同工時「又告訴他們當…說什麼話」(17),如此果然召來了利未族的通達人。
2.選立同工也委派任務:不但派民中領袖去呼召利未人加入回國行列;以斯拉還分派祭司長十二人,將波斯王和貴族們位耶城聖殿奉獻的金;銀;器皿委託他們,分頭攜帶。這一來分散風險,二來委派職責,三來也讓財務公開,避免試探和論斷。我們治理教會也應設立同工。
3.求神不求人:返國行程至少1500公里,要走四五個月,沿途民族混雜,多少風險?但以斯拉以「求王撥步兵馬兵幫助我們抵擋路上的仇敵」為「羞恥」(22),寧可號召禁食禱告,懇切求主保護。果然蒙主應允(23;31),平安抵京。此人生態度後來在戴德生等人廣被應用。
4.謝神也謝人:以斯拉是感恩的人,隨時歸功與神(18;23;31;及7:27等);而每當麻煩人做事,必詳細記下他們姓名(16;24等),以示感謝。
5.財務格外透明:前言他將金銀分交12位祭司攜帶而不獨掌,且每次移交財物時必定過秤,按著分量記錄(26-30;33-34)。我們常以為「自己人沒關係」,殊不知對自己人應更加倍小心,交代清楚!
6.教導格外細膩:委派任務時都諄諄教導,殷切託付(17;28-29)。
靈修筆記
以斯拉記 第9章
經文要義
問題思考
默想應用
一、信仰的危機:百姓與異族通婚究竟為何這麼嚴重?因它代表著:
1.向道德放鬆:別忘了迦南的宗教都有男女淫亂、燒死嬰兒獻人祭的道德瑕疵,通婚等於認同他們墮落的道德,與他們同等(參2)
2.向現實妥協:回歸者可能男多女少,好像「不得不」娶外邦女子。今也常聽此論調。這是羅得女兒的心態(參創19:30-38),太小看神的能力了。焉知神不能領合適的人來?又何不像亞伯拉罕遣僕人去為子娶妻?只要一絲尊主為大之心,神必開路!無須妥協。
3.對聖經冷漠:神曾禁戒以色列人與迦南人結親(申7:1-4;書23:12-13等),新約聖經也說信與不信的不要同負一軛(林後6:14),忽視這話表示對神,和神的吩咐滿不在乎。這樣的態度是危險記號。
二、禱告的秘訣:本章我們向以斯拉學習如何禱告:
1.順服當下的感動:他「一聽見這事」(3),就開始禱告。我們常拖延而忘了禱告。下次有「首領」來「說」什麼代禱事項,讓我們立刻就禱!
2.發揮屬靈的號召:沒見他像我們今天這樣大聲疾呼「禱告囉!來禱告喲…」,但「凡為以色列神言語戰兢的,都…聚集到我這裡來」。誠心的禱告自然吸引誠心禱告的人,同感一靈,同心禱告。
3.私禱領先於公禱:他一直憂悶而坐,個人哀傷禱告,直到獻晚祭的時候,才起來公開禱告。我們呢?教會禱告,回家睡覺…
4.置身其中的認罪:過去是祖先犯罪;現在是別人與異族通婚,但他把自己也列在罪人中間,懇切認罪。請注意:a.認罪不是定罪:他為百姓再次犯罪的事實哀傷,而沒有定罪特定的人;b.認罪不是交換赦罪:他知道罪行需要對付、潔除,並沒有求神輕易赦免。
5.站穩感恩的根基:雖抱愧蒙羞,他沒有忘記感謝神施恩使人逃脫災難,稍微復興,安穩如釘子(8-9),又說並且你刑罰我們輕於我們罪所當得的…留下這些人」(13)。對神恩典的認識是禱告之基。
靈修筆記
以斯拉記 第10章
經文要義
本章述以斯拉帶領全民悔改,離絕外邦妻子。本章用第三人稱語法。
問題思考
默想應用
一、持續禱告:以斯拉的禱告是:
1.禱告推動悔改的腳步:他的痛悔召喚同樣痛悔的人,成了悔改大會(1)。前來痛悔的人包括「男女孩童」。勿輕忽孩子的屬靈感知力!
2.禱告貫串悔改的行動:以不間斷的禁食禱告(6)來貫串整個離絕外邦女子,潔淨全地的行動。
二、推動悔改:
1.建立同工團隊:示迦尼此時出現在以斯拉身邊。他是:a.決心離罪的:他父耶歇也列在雜婚名單中(26),但他願意為家族悔改。b.正向思考的:坦承「我們…干犯了我們的神」,但宣告「然而以色列人還有指望」(2)。c.有策略的──「現在當…」(3):能在眾人痛哭的混亂場面中保持思路清晰,提出當前的行事方針。d.鼓勵性的──「你起來,這是你當辦的事,我們必幫助你…」(4)。另,以斯拉也「使祭司長和利未人…起誓說必照這話去行」(5),建立了一支同工團隊!
2.放寬執行時間:以斯拉的心何等迫切。但會眾指出「這也不是一兩天辦完的事」(13),他們指派首領、長老、士師分層辦理,從九月二十查到十月初一日,查清了娶外邦女子的人數(17)。我們經常迫不及待要改革弊端,但也要切記:事緩則圓!
三、認清使命:以斯拉率民回歸的任務,是教導律法(7:14;25),故他:
1.我必衰微:10-11以斯拉在會眾中指出娶外邦女子的罪,之後即隱藏蹤影。因使命已達,百姓已知罪悔罪。其餘讓神親自重建百姓。
2.神必興旺:他所高舉的,唯獨神律法。10多年後在尼8:1出現,仍為講解律法。神僕不忮不求,唯求神,並神話語興旺!
靈修筆記
尼希米記 第1章
經文要義
本書與以斯拉記原本合為一卷。記尼希米帶領第三批回歸(約445BC),重建耶路撒冷城牆之事。
問題思考
默想應用
1.另有一個心志:猶大亡國已140年,現在他位居顯要,卻仍a.問(2):不聞不問不就沒煩惱嗎,他偏去「問那些被擄歸回剩下逃脫的猶大人,和耶路撒冷的光景」,故人和故國是他揮之不去的關切。b.聽(4):既問,又聽,更深陷進故國情懷。又c.哭(4):連續幾日坐下哭泣;d.禱(4):禁食祈禱。他是另有一個心志,不被皇宮迷惑的人。
2.關心神的國度:愛國已可感,他所愛的更是「耶和華天上的神」的國;猶大人不僅是同胞,更「都是祢的僕人…就是祢用大力和大能的手所救贖的」。故其家國之思有更超越的眼光、更深遠的承擔。
二、深入的禱告,在認同同胞的罪方面,與以斯拉有許多相通之處(參拉9章),但也有下列特色:
1.能認清神的禱告:他兩次稱耶和華為「天上的神」(4;5),表示雖然「耶路撒冷的城牆拆毀,城門被火焚燒」(3),他仍堅信神掌管一切。列祖被擄巴比倫,並不是神被動的失敗,而是神主動的管教(6)!因有此認識,人所認為的壞消息,卻成了神對尼希米的大呼召。
2.有持續性的禱告:從基斯流月,即九月(1),禱告到尼散月,即第二年一月(參2:1),他禁食哭泣約四個月之久。
3.有號召力的禱告:從他一個人坐下哭泣禱告,到「求祢側耳聽…喜愛敬畏你名眾僕人的祈禱」(11),他號召了一批人同心禱告。
4.有行動力的禱告:愈禱告愈明確,他具體求神「使你僕人現今亨通,在王面前蒙恩」,是準備好擺上自己,採取歸國建城牆的行動了。
靈修筆記
Top of the page
8/30
尼希米記 第2章
經文要義
問題思考
默想應用
一、深入的禱告(二):尼希米的禱告繼續顯示為一種有滲透性的禱告:
1.滲入面容:尼希米為國的負擔已悄悄爬上他的臉,使他「面帶愁容」。神就藉著這「依著神的意思憂愁」(林後7:9-11)展開奇妙作為。
2.滲入言談:最有名的還是當神引導波斯王問出「你要求什麼」時,尼希米是一邊「默禱天上的神」,一邊回答的(4)。願禱告也這樣進入我們的談話之間,「靠著聖靈,隨時多方禱告祈求」(弗6:18)!
3.滲入思想:聖靈也能掌管思想,看他在默禱中思路之清晰敏捷──求返國(5)、定日期(6)、求詔書(7)、求木料(8),一氣呵成。
4.滲入歷史:如此,尼希米的禱告搖動了「神施恩的手幫助」(8),而開始了史上猶太人的第三次回歸,回國修成了耶路撒冷的城牆。用禱告,我們也能走進歷史,改變歷史!
二、細膩的處事:尼希米也顯示了如何細膩處理事務,成為好領袖:
1.言語謹慎:他不直接說「耶路撒冷」,而用「我列祖坟墓所在的那城」代替(3;5),沖淡政治對立,改以家族情感連結。
2.策劃周詳:除在獲得建築許可、預備材料上計畫周密;他還夜遶城牆,現場察看;思索;計畫。領袖預先作好前置作業,成竹在胸。
3.動員有力:領袖要能鼓勵、吸引同工全力投入。尼希米藉著a.指明現況需求(17);b.述說神的作為(18);c.正言抵擋仇敵(19-20),激勵了百姓同聲說:「我們起來建造吧!」於是他們奮勇作這善工!
靈修筆記
Top of the page
8/31
尼希米記 第3章
經文要義
問題思考
默想應用
這些人都非專業,個人要重建家園也都很忙,但都同心合意地──
1.彼此連結:「其次」在本章重複約有28次之多──a.團隊合作:我做的一段旁邊還有別人作,我們是彼此相連、彼此需要。不必自卑也無可驕傲。b.隨時調整自我,不能太高、太低,磚頭的大小、顏色、厚度…都要互相連貫。要配搭而不是要作秀。
2.全套負責:「架橫樑、安門扇和閂鎖」重複至少5次──a.做主的工是整套承包的,無人可以只作主體,不管細部。b.城門代表保護,是爭戰的關鍵。做主工要注意防範仇敵攻擊,用禱告裝起門扇和閂鎖。
3.從家開始:「對著自己的房屋修造」重複4次──a.從近處、方便的地方做起。神從沒有要我們做能力範圍外的。b.自己的安全自己把關,不賴他人。c.家庭是服事的起點,家庭生活要有同心的見證。
4.不分地域:耶利哥人、提歌亞人、住約旦河谷平原的祭司,他們不住在耶路撒冷城內,但都没有認為事不關己,全都一起同心建造。
5.不論身分:祭司、銀匠、商人、做香的、管理耶路撒冷一半的、管理伯夙一半的(官員)、尼提寧(殿役)、女兒們……各行各業、男女老少、尊貴卑賤,全都同心合作。
6.不分難易:門、城牆轉彎之處、上坡、府門、城角、臺階、糞廠門、大衛墳地、池子、凸出來的城樓、城的角樓……這些地方應該比「住平原的」要難,也沒有「對著自己房屋修造」那麼方便。但沒有人挑選輕鬆的做,沒有人抱怨工作輕重不同不公平。
7.不計工量:有無發現人名有重複?如米書蘭(4;30)、米利末(4;21)、希拿達的兒子(18;24)、提哥亞人(5;27),這些人作雙倍的工也不抱怨。
8.不受影響:有沒有人不肯做工?有,提哥亞人的貴冑(5)。但其他人有沒有受影響?沒有,仍然各盡其責盡力修造。我們呢?
靈修筆記
快
捷
功
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