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日靈糧
日期 | 章 節 | 經 文 |
3/30-4/5 | 太24:35、45 | 35天地要廢去,我的話卻不能廢去。
45誰是忠心有見識的僕人,為主人所派,管理家裡的人,按時分糧給他們呢? |
4/6-12 | 太28:19、徒1:8 | 太28:19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
徒1:8但聖靈降臨在你們身上,你們就必得著能力,並要在耶路撒冷、猶太全地,和撒瑪利亞,直到地極,作我的見證。 |
4/13-19 | 徒5:30-31 | 30你們掛在木頭上殺害的耶穌,我們祖宗的神已經叫他復活。
31神且用右手將他高舉(或作:他就是神高舉在自己的右邊),叫他作君王,作救主,將悔改的心和赦罪的恩賜給以色列人。 |
4/20-26 | 徒17:24-25 | 24創造宇宙和其中萬物的神,既是天地的主,就不住人手所造的殿,
25也不用人手服事,好像缺少什麼;自己倒將生命、氣息、萬物,賜給萬人。 |
4/27-5/3 | 徒20:28、35 | 28聖靈立你們作全群的監督,你們就當為自己謹慎,也為全群謹慎,牧養神的教會,就是他用自己血所買來的。
35我凡事給你們作榜樣,叫你們知道應當這樣勞苦,扶助軟弱的人,又當記念主耶穌的話,說:施比受更為有福。 |
馬太福音 第23章
經文要義
問題思考
默想應用
耶穌離世的日子將到,在祂最後教導的重要事項中,本章用了36節再次提醒我們要防備法利賽人。這指的不單是那一個教派,而是一種生命狀態,如言行不一(3);嚴以律人寬以待己(4);愛慕虛名(5-12);瞎眼領路(16-22);捨本逐末(23-24);外潔內污(25-26)等等,豈不也都是你我共通的軟弱?他們殺害先知被主審判,我們不也常藐視神的僕人?尤其值得深思的,我們究竟是:
1.將天敞開或關閉天門? 聖靈在這末世正在敞開天門,帶下屬天的權柄和祝福,我們只要對齊這門,神的榮耀就要降臨!求主助我們靈裡敏銳,明白神的心意;並一心順服,與神對齊,完成我們的命定。切莫「正當人前,把天國的門關了」!
2.引人信主或引人入教? 我們努力傳福音,究竟是引人到主面前,還是僅將人拉進教會了事?求主幫助我們紮實裝備基要真理,熟悉聖經精義,將福音講解得明白,好用諸般的智慧,「把各人在基督裡完完全全的引到神面前」(西1:28)!
靈修筆記
馬太福音 第24章
經文要義
24-25章是耶穌第五,也是最後一篇教導,內容論末日必成的事,故稱「末日講話」;地點是在橄欖山(3),故又稱「橄欖山寶訓」。
問題思考
默想應用
在受死的前兩天(參26:1),耶穌在橄欖山頭坐下,俯瞰著耶路撒冷和聖殿,要給門徒這關於末日的重要信息:
一、主對於末日的吩咐:
1.三要:a.要謹慎分辨(4):在人的迷惑(假先知興起、弟兄跌倒),和打仗的風聲中;b.要忍耐等候(13):在患難、逼迫中;當不法的事增多、人的愛心冷淡時;c.要儆醒預備(42):以管理家裡的人(治理教會)、按時分糧(牧養群羊)顯明是忠心有見識的僕人。
2.三不:a.不要驚慌(6):熟悉主話,明白「這些事是必須有的」;b.不要猜測(36):如果「那日子,那時辰,沒有人知道,連天上的使者也不知道,子也不知道,唯獨父知道」,我們怎能猜算、預測得出主來的日期?c.不要作惡僕(48):我會「動手打同伴(主內兄姐)、和酒醉的人(貪戀世俗者)一同吃喝」嗎?
二、主對於末日的應許:
1.忍耐到底的必然得救(13):因此我們在盼望中等候主來救我們脫離災難,進入國度。
2.災難日子必為選民減少(22):感謝神的恩慈掌權,災難有限定。
3.忠心的管家必然蒙福(46):因此我們只管照常服事、按時分糧。
這一切關於末日的事,主說:「看哪,我預先告訴你們了!」(25)祂說得詳盡、懇切,又給人安慰,只是我們聽見、聽進了沒有呢?
靈修筆記
馬太福音 第25章
經文要義
問題思考
默想應用
這三個關於末日審判的比喻同樣是既讓人警惕;也給人安慰:
一、警惕:三個比喻分別提醒我們:
1.要預備:人生的「油」,從知識技能;品格修養;救恩與永生;讀經的亮光或聖靈的恩膏…都不能從他人「分點」來,而須平日備著。
2.要盡力:人在才幹上或五千、二千、一千不平等,但在努力的要求上完全相等,即,要各盡其才,在自己的恩賜上盡心竭力。愈盡力的,神的恩典愈豐富,因。
3.要服事人:人平日服事一個小弟兄的態度,竟然就是對待主!
二、安慰:感謝耶穌完全顛覆了世界的價值標準,祂是:
1.看預備而不是看表現:十個童女同樣「打盹睡著了」,沒有人特別儆醒不倦。神只要求我們預備油,沒有要求我們表現完美。
2.看盡力而不是看績效:主人對第二個僕人的嘉許,與對頭一個完全相同,可見他著重的是僕人的忠心,而不是績效數字。南宋朱熹說「盡己之謂忠」;耶穌更進一步獎賞盡力之人:「凡有的(而不是凡績效高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
3.看服事的實質而不是看事工的大小:耶穌所提的事──給饑餓的一頓飯;口渴的一杯水;寒冷的一件衣裳;接待客旅;拜訪囚犯…都是隨手可做的小事,且只要做在「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服事主。祂從未要求輝煌偉大的事工!哈利路亞!
靈修筆記
馬太福音 第26章上(1-46節)
經文要義
問題思考
默想應用
一、耶穌被出賣、被捉拿,如羊被牽到宰殺之地。然而祂的每一步都穩健而尊嚴,滿有王者風範。祂不是罪犯,而是捨命的君王:
1.君王掌權:祂安然告訴門徒將於兩天後的逾越節被害,預知一切,也掌管著一切:a.要等「說完這一切」末日預言,這事才發生;b.必在逾越節發生,因祂就是那逾越節的羔羊。祂說這話的同時,大祭司院子裡也正商議這事(3),他們說的是「當節的日子不可」,但最後耶穌準時在逾越節晚餐後被捉拿。誰說的算?
2.君王受膏:祂也安然接受那瓶香膏的膏抹,毫不推辭,不但為「安葬」之故;也因目前正是祂的王權彰顯之際。王,本應受膏。聽祂坦然說「是為我安葬作的」,這位王管理著自己死亡的每個步驟和內容。
3.君王設筵:百姓過逾越節以紀念那羔羊血的救贖之恩(出12章),王也備席守節:a.奇妙預備:門徒在擔心筵席的場地,耶穌早有奇妙預備(17-19),今你我都可經歷此等神蹟。b.全然更新:每一個逾越節人們都擘餅舉杯,但祂自己即將面臨的被害被殺才是逾越節的一切意義之所在!擘開的餅「是我的身體」;舉起的杯「是我立約的血,為多人流出來,使罪得赦」,全新的筵席就此展開,從今以後,人間天上,我們得以吃主的肉喝主的血,紀念主受死代贖,並表明主內一家,彼此相愛,在神的國裡一同「喝新」!
二、耶穌整個受難過程最觸動人心的還是客西馬尼園中的那一幕:
1.雖是君王,卻最人性:如上,耶穌掌管著自己的受死,顯明「沒有人奪我的命去,是我自己捨的」(約10:18),然而來到父面前,他也會「憂愁起來,極其難過」。祂是神,是王,這並沒有使他豁免於作為一個「人」所具有的情緒和感受。今天當我們傷心流淚,我們知道他也經歷過,他了解。(參來4:15-16)
2.雖然痛苦,卻完全順服:他「心裡甚是憂傷,幾乎要死」,然而禱告的態度永遠是:「父啊,倘若可行,求祢叫這杯離開我,然而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祢的意思」。此言穿越千年,成了凡順從主的人永遠得救的根源!(參來5:7-9)
靈修筆記
馬太福音 第26章下(47-75節)
經文要義
問題思考
默想應用
一、繼續看耶穌主動受死,掌管一切局面的君王特質:
1.君王赦免:然後這位王面對最醜惡的捉拿隊伍,只見祂對以親嘴為出賣暗號的人說「朋友,你…就作吧」;對拔刀反抗的人說「收刀入鞘吧」,我們的大君王完全赦免害祂命的人,按照既定的目標邁向十字架!
2.君王宣告:因此對於不實的控告,祂一言不答,唯有當關係神子、基督和君王的身分時,我們聽見祂溫柔堅定的宣告:「你說的是。…後來你們要看見人子,坐在那權能者的右邊,駕著天上的雲降臨!」(64,並27:11)祂是王!過去是,現在是,將來是,永遠都是!
二、這一段經文,還讓我們注意到:
1.猶大的吻:照猶太習俗,「親嘴」乃是親密和尊敬的表示,49節的「親嘴」,在原文與前一節的「親嘴」不同字,乃更是一強調語,表示非常親愛的舉動(同路15:20;徒20:37),但這愛的行動,竟被猶大用作出賣耶穌的「暗號」,多麼可怕!我們會不會這樣表面看來甜蜜愛主,其實正行棄主、賣主、害主之實?
2.彼得的刀:耶穌決意受死,以成就神的救贖計畫;一個門徒(即彼得,約18:10)卻「伸手拔出刀來」,要抗爭拒捕。這刀,多麼形象化地象徵著人的血氣和衝動。對於神的計畫和主的心情,彼得毫無所知(前此耶穌在園中流淚禱告時,他睡著了),但有滿腔匹夫之勇,要來護主頑抗。我們是否也常如此伸出肉體的「手」,拔出血氣的「刀」,照自己的方式橫衝直撞,而不能「同主儆醒片時」(40節),稍稍了解一點「經上所說,事情必須如此」(54)的真義?求主助我「收刀入鞘吧」,放下自己的血氣之舉,學習主的順服至死!
3.公雞的叫:當彼得一而再,再而三的不認主,從不承認,到起誓說不認得主,再到發咒起誓的說,一說完,「立時雞就叫了」。那雞早不叫晚不叫,就在那時就叫了:a.雞比人更順服神的時間!你我都當慚愧。b.雞鳴一聲天下白,現在雞鳴一聲,喚醒了彼得的靈,讓他想起了耶穌所說的話:雞叫以先,你要三次不認我。雞若有知,是否欣慰見彼得悔罪痛哭?我能如雞喚醒人心嗎?
靈修筆記
馬太福音 第27章上(27:1-31)
經文要義
問題思考
默想應用
一、猶大的結局:本章所記猶大的結局,讓我們深思:
1.後悔與後悔的時機:a.猶大後悔了(3),此字英譯regret,意為遺憾痛苦,與悔改(repent)──為罪憂傷痛悔、渴望離罪歸向神──不同。他後悔自己所做的事,並試圖返回未做那事之前的自己(退還30塊錢),但卻未曾處理罪的本身;只想和罪切割以逃脫責任,而未求脫離這罪以得著潔淨和更新。當退錢不成,便覺只有自殺,這是魔鬼欺騙人的思想邏輯。b.他賣耶穌已有兩天(參26:2),到「這時候」才後悔。悔改要趁早。
2.認罪與認罪的對象:猶大認罪了(4),可惜是去向祭司長和長老認,只換來冷酷無情的一句「那與我們有什麼相干」,如果他轉向神認罪,結果將多麼不同(約壹1:9)!其實耶穌當時正從旁被解往巡撫衙門呢,他可以「出去求主赦免」而非「出去吊死」的!
3.血價與血價的處置:祭司長明知這錢是「血價」,亦即出賣耶穌,流「無辜之人的血」的代價,但他和當時的猶太人都不後悔殺了義人耶穌,眾人甚至回答彼拉多說:「他的血歸到我們,和我們子孫的身上」(25)!他們處置這血價的方法,是用來買塊田埋葬漂泊無依的外鄉人,用冠冕堂皇的虛浮善行來包裝實際的罪行!今不也常見人以捐款行善來掩飾不法所得?豈不比猶大更可悲!
二、彼拉多的抉擇:彼拉多「原知道猶太人是因為嫉妒才把他解了來」(18,並可15:10),且本章載明了「正坐堂的時候,他的夫人打發人來說:這義人的事,你一點不可管,因為我今天在夢中為他受了許多的苦」(19),他是想要釋放耶穌的,但至終卻一手成就了殺害義人的憾事!這提醒著我們:
1.水有何用途? 水可以洗手,但洗不去惡,和罪惡感。彼拉多拿水洗手,就與殺害耶穌的惡行無關了嗎?我們不知他有無如其夫人般夢中受苦,但他歷史上的罪名,是洗不掉了。
2.惡如何定義? 行惡是惡,但見善而不行,可能比惡更惡(參雅各書4:17)
3.聽甚麼聲音? 彼拉多是羅馬政府直派的巡撫,大可以遵循內心的,甚至他夫人夢中的聲音行事,但最後他定耶穌死罪的關鍵是猶太人的「聲音就得了勝」(路23:23)!我平常聽誰的聲音做決定?
靈修筆記
馬太福音 第27章下(27:32-66)
經文要義
問題思考
默想應用
猶大和彼拉多都失敗了,但耶穌受難歷程中穿梭著一些成功蒙恩的小人物:
1.被勉強的西門(32):通宵被審訊、鞭打的耶穌此時應已羸弱不堪,故古利奈人西門被兵丁「勉強」來替耶穌背十字架。馬可載此人即「亞力山大和魯孚的父親」(可15:21),保羅則曾特意問候「在主蒙揀選的魯孚和他母親安」;且稱「他的母親就是我的母親」(羅16:13),可見西門這十架一背,全家人竟都因此蒙恩得救!人生許多事看來是在神主宰的安排下被「勉強」的,似乎違反我們的喜好、興趣和天然的感覺,但順服走下去,卻正是蒙福的道路!
2.臨終得救的強盜(38-44):耶穌被掛在十架應有六小時,四周一無例外全是譏誚怒罵,人人搖著頭說:「你這拆毀聖殿、三日又建造起來的,可以救自己吧!你如果是神的兒子,就從十字架上下來吧」、「他救了別人,不能救自己。他是以色列的王,現在可以從十字架上下來,我們就信他」、「他倚靠神,神若喜悅他,現在可以救他;因為他曾說:我是神的兒子」(39-43),連同釘的強盜也這樣譏誚祂。但路加記載了其中一個強盜與眾不同(請讀路23:40-43),他一生作惡多端,但在世的最後幾分鐘,表現出:a.自知:知道自己罪有應得;b.知「道」:知耶穌無罪,且會「得國降臨」;c.怕神;d.求主。此四事使得他「今日就同耶穌在樂園裡了」。求告主而得永生,永遠不會來不及!
3.深思的百夫長(54):在整個耶穌的受難記中,羅馬兵丁都是殘暴不仁的,他們掌摑、鞭打、嘲笑、戲弄耶穌,又捻鬮瓜分了主的衣服。這應是當時羅馬兵營中對待刑犯的慣例,身在其中很難出淤泥而不染。但其中一位百夫長(54,並參可15:39;路23:47),在一片酷刑虐待中他會:a.用心觀察:看見地震、遍地黑暗、聖殿中幔子裂開等異常現象時不以為平常,而是深思探討。b.存心敬畏:本章說他和一同看守的人「極其害怕」。敬神、畏天命,也是蒙福的關鍵。此二項也是我們今日能否在花花世界中保存真心的關鍵所在。
4.服事的婦女們(55-61):這一群婦女「是從加利利跟隨耶穌來服事祂的」,資歷與猶大相同,表現卻天差地別:猶大吊死了,其餘門徒逃走了,她們不走;群眾譏誚主(39)、地震驚嚇百夫長(54),她們也不動,就是「遠遠的觀看」著主(55)、「對著墳墓坐著」(61),不離不棄,不捨得。這樣的一種「服事」,使她們首先迎見了復活的主。明天我們將與她們一同經歷這天大的好消息。
靈修筆記
馬太福音 第28章
經文要義
問題思考
默想應用
馬太福音的主題是耶穌是王,這結尾一章更充滿了君王的榮耀:
一、君王復活:神國君王不同於人,祂從死裡復活,且這復活有:
1.天使報告:「像貌如同閃電,衣服潔白如雪」的天使,赫然宣告王得勝榮耀的復活。注意,天使報告的是耶穌「已經復活了」,把石頭輥開是要:a.展示空墳;b.讓人進去(6b),而不是“放出“耶穌。耶穌復活是神奧秘的大能(參羅1:4),不需假手任何外力。
2.自然界印證:主在十架上斷氣時有地震;天使宣告王復活時地也大震動,來印證這驚天動地的大事。耶穌確實復活了。
二、復活君王顯現:天使和地震後,王親自向婦女們顯現,帶來:
1.愛的訊息:a.祝福婦女──「願你們平安」:親切溫柔,毫無王者架子;b.鼓勵門徒──「我的弟兄」:肯定彼此關係,不追究他們跌倒的軟弱。祂復活了,但仍保有祂在肉身時謙卑溫柔的人性。
2.愛的差遣:祂雖仍珍惜她們在祂腳前的敬拜(9b;參路10:38-42),但也迅速將她們從驚喜歡樂的情緒中召回,打發她們「去告訴我的弟兄…」今我們對復活的王也應如此:跪下敬拜,起來作工!
三、復活君王掌權:在加利利的山頭,復活的王聲明:「天上地下所有的權柄,都賜給我了!」這是祂的地位和狀態;是祂頒佈使命的基礎,也成了我們永遠信靠,並履行大使命的根源!
四、復活君王授命:從三方面來使萬民作主的門徒:a.「去」──往普天下和祂命定之處;b.「施洗」──歸信的洗和三一神裡的洗;c.「教訓」──全面和均衡的影響。
五、復活君王應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哈利路亞!
靈修筆記
使徒行傳 第1章
經文要義 (按:因篇幅有限,僅刊出精簡版,詳情請收聽《清醒的心》)
問題思考
默想應用
本書又稱為「聖靈行傳」,聖靈是主角。如本章就告訴了我們:
1.聖靈是主:耶穌一切所行所教訓的,都是「藉著聖靈」(2)。聖靈與耶穌同等、同位格,也同心,而合一。耶穌是主,聖靈也是。
2.聖靈是中心:耶穌臨升天前,門徒還在關心復興以色列的時間。耶穌並未責備這問題,但導正他們:「…不是你們可以知道的,但聖靈…」(8),意指唯有聖靈才是應當關注的!所有的時候;日期;方式;計畫…都屬次要,唯獨聖靈是我們服事的中心!
3.聖靈在我們裡面;也在外面:門徒在主復活當晚已領受了聖靈成為裡面的平安(約20:22);今聖靈還要「降臨在你們身上」(8),使他們「受聖靈的洗」(5)。聖靈在裡面引導我們認識主;在外面幫助我們見證主。要平衡地看待和接受聖靈這內、外兩方面的同在。
4.聖靈帶來能力;但不等於能力:如前述,聖靈是主、是中心,是三位一體之神的第三位格,亦即聖靈是神。祂降臨時我們「就必得著能力」,但祂並不等同於能力。不要追求能力過於追求聖靈。格拉森那個被鬼附的人也大有能力呢(參可5:2-4),想要嗎?
5.聖靈有次序:祂的工作從耶路撒冷;到猶太全地;到撒瑪利亞;到地極,至今未歇。範圍上有擴張的次序;時間上也有先後順序。聖靈充滿會讓人很喜樂興奮,聚會很活潑彈性,但不致於失序失控。
6.要等候聖靈:耶穌一再吩咐門徒「要等候父所應許的」(4;路24:49)我們有無像門徒當時那樣「同心合意、恆切」地期待、等候聖靈?
靈修筆記
使徒行傳 第2章
經文要義 (按:因篇幅有限,僅刊出精簡版,詳情請收聽《清醒的心》)
問題思考
默想應用
聖靈降臨了!何等震動天地的事!祂的大能對人間的影響,首先藉著彼得和使徒們的講道表現出來。這篇信息提醒我們要:
1.團隊事奉:我們通常都說這篇信息是彼得的講章,但聖經說的是「彼得和十一個使徒站起,高聲說…」(14)。得勝的事奉都不是單打獨鬥的,十一個使徒與彼得一同站立,同作見證;也同擔責任。基督的教會從一開始就建立在彼此同心、同工的團隊上!
2.勇敢無懼:耶穌被害時門徒逃匿,彼得更三次否認主;但聖靈使他們能「高聲」作見證。他們信息中的a.糾正對方言的誤解(15),解明聖靈充滿的來源(16-21);b.高舉耶穌,明指釘祂十架完全不法不義(22-23);c.神使耶穌從死裡復活,立祂為主、為基督(24-36,注意36),都慷慨無懼,是講道之典範。
3.解明聖經:講道能感動人還不在於慷慨激昂,而因為解明了神的話語(參詩119:130)。願我們都像彼得一樣:a.熟悉經文:他一介漁夫出身,卻隨時站起就能長篇背誦經文;b.明白經義:他可能自幼熟背這些關於聖靈澆灌和復活的經文,但不可能明白,現在聖靈使他親身經歷了這些,聖經的字句忽然亮了;活了;有意義了。分享出這樣的金句,必定使人「扎心」。c.引述主話:34-35節所述是出於耶穌在聖殿中和法利賽人的對話(參太22:41-46),彼得還記憶深刻,直接引述,簡單明瞭,而有千鈞之力。
4.安慰鼓勵:他雖勇敢指出以色列人釘死耶穌的罪(如36),但在指責之外還:a.教導悔改的可行之路(37-38);b.鼓勵支取應許(39);c.見證勸勉為主剛強(40)。我們的講章也應給人盼望,而非定罪。
靈修筆記
使徒行傳 第3章
經文要義 (按:因篇幅有限,僅刊出精簡版,詳情請收聽《清醒的心》)
問題思考
默想應用
一、使徒第一件神蹟──聖靈大能新鮮的彰顯。這神蹟成就是因:
1.按時禱告不分派別:使徒申初往聖殿顯明:a.雖已接受新信仰、享受聖靈新經歷,但他們不因此去違反老規矩。他們覺得新亮光與舊紀律可以並行不悖。我們要小心不要因得著一點新啟示,就忙著推翻教會慣例。b.教會初立,他們還沒想到什麼「拓荒植堂計畫」,但按時去禱告,機會便開門,哈利路亞!
2.高舉基督超越一切:彼得這句鏗鏘有力的「金和銀我都沒有,只把我所有的給你,我奉拿撒勒人耶穌基督的名…」,含有:a.基督是我的「所有」,除祂我一無所有;b.但此「所有」遠超過金銀,故我也一無所缺;c.我與你分享我的「所有」;d.你有了基督也就有了「所有」!即此一信念,這位「似乎一無所有,卻是樣樣都有」(林後6:10)的加利利漁夫,成了教會史上頭一件神蹟的器皿!
二、彼得第二篇講章──神國啟示更深的呈現。這篇信息除顯示要抓緊機會傳福音(12);且呈現了更完整的福音內容:
1.神的榮耀──瘸子得醫治:榮耀在耶穌而不在己(12-13a、16)。
2.人的罪惡──釘死耶穌(13b-15a):他面對更多的人(參4:4),卻更詳細歷數他們將兇手巴拉巴換了耶穌的大惡。
3.盼望與安慰:a.耶穌已復活(15b),這是一貫的信息,百傳不厭;b.民眾釘死耶穌「是出於不知」(17),回頭是岸。
4.耶穌必再來(19-24):引摩西和先知書印證。福音五大內容──耶穌降世;捨命;復活;升天;再來──的啟示日益明顯確定。
5.鼓勵與勸勉(25-26):猶太人在萬族中首先蒙福,要珍惜、悔改!
聖靈有大能,行出了神蹟奇事;使徒有啟示,講清了福音內容。「神的道(話)」與「神的靈」,就是教會的兩大根基,別無他途!
靈修筆記
使徒行傳 第4章
經文要義 (按:因篇幅有限,僅刊出精簡版,詳情請收聽《清醒的心》)
問題思考
默想應用
上章的兩大根基外;本章述教會的表現,分對外與對內兩方面:
一、外在的教會見證──更大的膽量、更明確的見證信息。
1機會的兩面性:上章福音機會從醫治神蹟而來;本章使徒被拘捕、被恐嚇,就失去傳福音機會了?其實這是更好的機會,能傳向更有影響力的人。福音機會有正反兩種,求主讓我們都能把握。
2.信息的進展性:審問台成了見證會,「彼得被聖靈充滿」的表現是更大的膽量,和更進深的道。他這第三篇信息只佔4節,三個重點:a.耶穌是復活醫治者(10):回答瘸子得醫治的原因(9-10)。這與上篇相同,但力道更強;b.耶穌是教會的根基(11):他愈來愈明白舊約的意義,從引經證明聖靈充滿和死人復活(2章)、耶穌必再來(3章),此處強調耶穌被「你們匠人」所棄,卻復活成為頭塊房角石,顯示他已體會神從始至終建造教會的心意。詩篇原無「你們」二字,他用以直指祭司的罪,勇氣十足。c.耶穌是唯一拯救(12):此節正告天下,唯獨靠耶穌得救,成為教會千古不變的信仰宣言。
3.同工的合一:彼得連講三篇道,3000人;5000人信主、官府震動,請問約翰在哪裡?約翰同行(3:1)、同看見服事需要(3:4)、同享服事成果(3:11)、同教訓主題(2)、同受苦難(3),同生命表現(13),有時也同聲說話(19)。此之謂「同工」!有這樣的同工,才有彼得傳福音的成功。我們期待教會有彼得的果效,就先做約翰吧。
二、內在的教會生活──震動天地的禱告、同心合意的分享。
1.同心禱告:第一次全教會禱告會,是震動地土的:a.對象──造物主;b.根據──聖經話語;c.祈求內容──求賜膽量和神蹟印證;d.結果──聖靈充滿、放膽傳道。主啊,我羨慕這樣的禱告!
2.凡物公用:相愛和分享帶來:a.大有能力;b.蒙大恩;c.無缺乏。主啊,我羨慕這樣的關係!
靈修筆記
使徒行傳 第5章
經文要義 (按:因篇幅有限,僅刊出精簡版,詳情請收聽《清醒的心》)
問題思考
默想應用
讀本章讓我們警惕到:
1.欺哄人就是欺哄神! 田地沒有規定要賣;賣了也沒有規定要奉獻全部,亞拿尼亞夫婦錯在為沽名釣譽而說謊。聖靈不像我們容易陶醉在彼此相愛的氣氛(4:32-35)而放鬆警戒,祂是聖潔而輕慢不得的,一個不肯悔改的謊言,「不是欺哄人,是欺哄神了」(4)!更讓人深思的是,就在這事故,和它所引起的懼怕感之中,路加首次使用「教會」一字(11)。今日教會有沒有學會懼怕、敬畏神呢?
2.順從神就不順從人嗎? 彼得兩次回答「順從神,不順從人,是應當的」(29;並參4:19),真是氣壯山河,令人士氣大振:a.是的,我們應當(英譯為「我們必須」)順從神,而不是說說祂、贊成祂而已。何時我們從心裡順服神,何時就得勝!b.但這話的原文和英譯都是「我們必須順從神勝於順從人」,說的是優先次序的問題,而不是定意不順從或不負責任。讓我們記得這位鏗鏘有力在公會前為主爭戰的彼得,也寫下「你們為主的緣故,要順服人的一切制度,或是在上的君王…」(彼前2:13)。願我們讀經平衡而通達。
3.有智慧不一定得救恩:迦瑪列是當時德高望重的拉比,看他處事穩健;所說的「出於人,必要敗壞;出於神…就不能敗壞」(39),也確實是屬靈定律。但迦瑪列沒有歸信主,反倒他的門生掃羅(保羅)後來蒙了光照(9章;參22:3)。可見我們得救是本乎恩,不能倚靠智慧或品德。求主攻破聰明才智的營壘,使人有得救的智慧。
4.神的道一定能充滿城市:當年門徒們因a.不懼恐嚇繼續傳揚福音;b.主藉他們廣行神蹟奇事印證福音,以致「把…道理充滿了耶路撒冷」(28)。主啊,我住的這城市又充滿了甚麼呢?求主憐憫!
靈修筆記
使徒行傳 第6章
經文要義 (按:因篇幅有限,僅刊出精簡版,詳情請收聽《清醒的心》)
問題思考
默想應用
初代教會不但在傳福音的勇氣,和彼此相愛上做我們的榜樣,本章更記載他們在治理教會,和信徒服事見證上留下的典範:
1.有問題不是問題,不立刻解決才是:當時使徒大有權柄(5:15),但對於教會第一宗抗議事件,未曾抬出使徒權威吩咐人「不可發怨言」,而是a.「叫眾們徒來,對他們說…」──立刻面對;b.「當從你們中間…」──提出對策;c.「七個有好名聲(品德),被聖靈充滿(靈命),智慧充足(恩賜)的人」──設定原則;d.人選則開放讓「大眾…揀選」,使徒按手委任。這樣處理問題,就不成問題!
2.對的人必須是好人,好人不一定是對的人:上述同工入選的資格是品德、靈命、恩賜都好,但當時教會有許多賣了田產房屋全部奉獻的好人(4:34),如巴拿巴,更是眾所皆知的「好人」(11:24),卻沒入選;選出的七人則都是希臘名字,應都是說希臘話的信徒,來解決說希臘話的會眾的問題,就對了!
3.傳道的人不一定管飯食;管飯食的人必傳道:從本章起,教會中有兩類的執事:a.神話語的執事負責屬靈供應;b.管理飯食的執事處理事務。但兩者並非互不相干,七個管飯食執事中的司提反,和腓利,也都熱心傳道(參10節;及8:5;21:8)。教會中責任有專屬;事工有分類,但生命是共通的。分享神話語,人人有責!
靈修筆記
使徒行傳 第7章
經文要義 (按:因篇幅有限,僅刊出精簡版,詳情請收聽《清醒的心》)
問題思考
默想應用
司提反出現在教會歷史的時間很短,卻至為重要。本章表現他:
一、信息的意義:2節的原文及英文都作「諸位父兄請聽,榮耀的神向我們祖宗…」,以「榮耀的神」開篇,強調神的超越性,證明:
1.聖地不限於耶路撒冷:a.神在外邦向亞伯拉罕顯現(2);b.約瑟葬於撒瑪利亞的示劍(16),猶太人憎惡之地,神看重。c.神在西乃曠野向摩西說那是「聖地」(33)。有神即為聖,人不可畫地自限。
2.律法不限於字句:a.神賜「割禮的約」早在律法之前(8);b.頒布律法的摩西,其實屢次被百姓棄絕(35;39);c.摩西曾預言有一位先知像他的要來(37;參申18:15),就是耶穌(3:22);d.摩西所領受並傳下的,是神「活潑的聖言」(38),而非字句的律法和口傳的規條。
3.聖所不限於物質:猶太人所自豪的會幕、約櫃和聖殿,a.曾經淪為拜金牛犢(41,這節是一種輕蔑的語氣)。敬拜若停在物質層面,都有此危險;b.神並不住人手所造的,物質的殿(44-50)。
總結指以色列人心與耳未受割禮,是真違背律法(51;53);殺害義人耶穌,是真蹧踐聖所聖地(52)。這是篇從舊約進入新約的文告,以歷史說明猶太人未珍惜神的恩典,聖靈要將祝福轉向外邦(參1:8)。
二、殉道的影響:司提反是第一個為主而死的信徒,也成了:
1.生命的見證人:他博學智慧的信息、對天堂榮耀的宣告(54-56),和至死饒恕的美德,使他成為神永遠的「見證人」(22:20)。
2.歷史的轉折點:他就是福音從耶路撒冷傳向外邦的關鍵(參8:1)。而就在他倒下之地,日後翻轉歷史的掃羅(保羅)初登場(58;60)。麥子落在地裡死了,丟向他的石頭似乎顆顆都是撒但得意的獰笑,但至終結出許多子粒的得勝者,是誰?
靈修筆記
使徒行傳 第8章
經文要義 (按:因篇幅有限,僅刊出精簡版,詳情請收聽《清醒的心》)
問題思考
默想應用
一、「那城裡大有歡喜」(8):福音翻轉了城市,使我們明白:
1.原來逼迫有益處:a.撒瑪利亞是以色列人鄙視之地,行路都要繞道避過,若非「耶路撒冷的教會大遭逼迫」,門徒怎會至此? b.「那些分散的人往各處去傳道」,逃難化為旅行佈道。c.腓利向撒瑪利亞人宣講基督→神蹟奇事→彼得約翰印證→聖靈賜下→彼得約翰回程沿途在撒瑪利亞村莊傳福音,逐步突破雙方隔閡。
2.原來聖靈買不到:西門想付錢買分賜聖靈之權柄的想法,其實非常「現代」,我們是否也常企圖用物質或金錢來解決屬靈的事?
二、那旅途成為歡喜(39):太監千里迢迢上耶城禮拜,但耶城內正在到處搜捕信徒(3);到了聖殿發現太監不能入會(申23:1);回程中讀聖經又不懂(30)…這鎩羽而歸能轉成歡天喜地,是因腓利的:
1.順服到底:a.撒瑪利亞的事工正一片看好,忽然要「起來」,誰願意?b.從撒瑪利亞「向南走」,豈不正是往耶路撒冷剛逃出之地走?多危險!有學者指「南」字也可譯為「正午」,那麼熱!c.傳福音卻往「曠野」去,有誰聽?d.「腓利就起身去了」,多聽話!
2.打破成見:「埃提阿伯人…」──外邦人;黑人;太監…誰敢理他?
3.接觸有方:a.「去貼那車走」:先接近再說;b.「就跑到太監那裡」:動作要快;c.「聽見他」:進一步了解;d.「便問他」:打破僵局。
4.傳講正道:a.「就開口」:把握機會,趕快講;b.「從這經上起」:有根有據,不亂講;c.「對他傳講耶穌」:主題明確,清楚講。
5.有始有終:a.「我受洗有什麼妨礙呢?」──可見腓利已講過受洗真理;b.「你若一心相信就可以」──浸禮講習!c.「我信耶穌基督是神的兒子」──宣信問答!d.下水去,施洗!傳福音要帶到底。
6.放手交託:「主的靈把腓利提了去…」──果子交神,不據為己有。
靈修筆記
使徒行傳 第9章
經文要義 (按:因篇幅有限,僅刊出精簡版,詳情請收聽《清醒的心》)
問題思考
默想應用
一、掃羅信主的經過提醒我們:
1.事奉主或逼迫主:掃羅以為自己是「按著祖宗嚴緊的律法受教,熱心事奉神」(22:3),豈料天上大光中,問的是「掃羅,掃羅,你為什麼逼迫我」!a.沒有啟示,憑己意的事奉,反而是逼迫主,越熱心越糟!b.逼迫信徒就是逼迫主,主看信徒的遭遇如己遇(參太25:40),何等安慰;也何等需要警惕不可虧負人!
2.看得見與看不見:大光照後,他「三日不能看見」,但是正禱告時就可以「看見一個人名叫亞拿尼亞,進來按手在他身上,叫他能看見」(12)看不見的肉眼卻看得見異象;被開啟的心眼也從此看見了能寫十三卷書信的真理!今你我眼上的鱗片脫落了嗎?
3.不作工與主作工:a.掃羅三日不吃不喝,什麼工也沒作,但「當下」,主為他作工──差派亞拿尼亞。b.主當然可以自己醫好掃羅的眼,但祂選擇不作這工,而要名不見經傳的亞拿尼亞(只出現這麼一次)來按手。我們的作工,或不作工,都聽主安排吧。
二、亞拿尼亞順服主的經歷告訴我們:
1.放下自己:我們對主不是不能發問,亞拿尼亞連問主兩個問題(13-14),表達疑慮。但當主答覆了,「亞拿尼亞就去了」,沒有個人情緒或意見。順服是不問自己喜不喜歡、舒不舒服。
2.多走一里:「進入那家,把手按在掃羅身上」是遵主吩咐;「兄弟掃羅」卻是自發的稱呼,表現出信任接納;給他施洗更是接納弟兄的實際行動。順服是超越盡責了事,甘心多走一里。
靈修筆記
使徒行傳 第10章
經文要義 (按:因篇幅有限,僅刊出精簡版,詳情請收聽《清醒的心》)
問題思考
默想應用
哥尼流信主是教會史上重要的一頁,自此福音從以色列人正式傳向外邦,開始快速擴展。為了達成這事,一連串的神蹟被精準無比地銜接起來,使我們讚嘆其中所呈現的:
1.統管萬有的神:a.神主動;神調動;神推動:這整個事件都不是人求得,是神自己要做,以使救恩普及萬邦──何等感恩!b.祂按時;祂準時;祂及時:申初禱告時天使顯現;第二天午正禱告時大布縋下;異象收回時差來的人正到門口;正講道時聖靈便降下,每一個環節無不恰合時宜。祂是掌管時機的神──何等奇妙!
2.全人類的主:彼得向來反應敏銳,本章中卻非常遲鈍(17;28-29),皆因他完全未料到他所熟悉的拿撒勒人耶穌不只是猶太人的王,也是普世的救主!今我們要小心穿越傳統成見,讓基督這位全地、全人類的救主真的作主,服事才能靈活而充滿生機。
3.被潔淨的人:舊約律法曾明訂各項潔淨條例(利11章等),但現在三次說「神所潔淨的,你不可看作俗物(人)」,那些本來不潔淨的動物,和所象徵的所有人類,因著基督釘十架,在神恩典的奧秘裡都被贖回、被潔淨了,所以不再分聖與俗;猶太與外邦!哈利路亞,我雖不配,不好,但我千真萬確是「神所潔淨的」!
靈修筆記
使徒行傳 第11章
經文要義 (按:因篇幅有限,僅刊出精簡版,詳情請收聽《清醒的心》)
徒」:指謹守律法,主張外邦人也要受割禮、守食物禁例的信徒。
問題思考
天教會的榜樣?
默想應用
一、「外邦人也領受了神的道」這件值得喜樂的大事,幸好沒有釀成衝突,是因為:
1.說見證而不講道理:彼得面對3節的指責時,不是忙著爭辯自己的理由,而是述說神的作為。這顯示:a.越少說自己而高舉神,越能解決衝突。b.是「把這事挨次給他們講解」,照著次序而不顛倒混亂;真實而不加油添醋。讓事實說話,讓聖靈作工。
2.有同工而非個人秀:突破禁例進入外邦人的家這件事,雖有「聖靈吩咐我…不要疑惑」,但彼得仍然帶著六位弟兄同去(12;參10:23)。同工在場不但是見證,也是遮蓋,並能彼此印證確認。但要注意找對的「同工」,而不是「來亂的」血氣之輩。
3.要謙卑而不耍權威:彼得的解說總結在「神既然…我是誰,能攔阻神呢」,對神對人都謙卑,完全沒有抬出使徒的權威壓制弟兄,這是衝突能夠化解最重要的原因。
二、「門徒稱為基督徒,是從安提阿起首」,因為安提阿的教會:
1.接納不同背景:19-20節是兩種教會的對比,「只向猶太人講道」表示持守傳統,易於自我設限;安提阿教會也向外邦希臘人傳講,這一小步使教會生氣蓬勃,帶來重大突破。
2.建立同工團隊:巴拿巴已經是強棒了,又去大數請來保羅。還有先知來配搭。各種恩賜齊備的同工陣容是教會復興的基礎。
3推動慈惠奉獻:有愛心,預先設想,主動供應主內肢體的需要。給出去不會使自己減少,反而增強。
靈修筆記
Top of the page
4/20
使徒行傳 第12章
經文要義 (按:因篇幅有限,僅刊出精簡版,詳情請收聽《清醒的心》)
問題思考
默想應用
一、結構上本章是全書從彼得轉保羅的關鍵,內容則顯示神掌權:
1.壽命的主:雅各在眾門徒中首先殉道;約翰卻活到最老,但相同的是他們都按照耶穌的預言,飲了主的杯(參太20:23)。從永生來看,人生目標不在延長壽命,在完成定命。
2.時間的主:彼得在斬首前一夜,熟睡到天使拍打才醒;教會到最後一夜,仍「有好些人聚集禱告」。他們都知道誰掌管時間。
3.空間的主:第一層第二層監牢,在天使如同無物;臨街的鐵門也會自動打開,哪一個空間能攔阻神?
4.歷史的主:本章記載了希律亞基帕一世的死因(20-23),顯明本書除敘教會,也是世界歷史,且更超乎歷史!任你帝王將相,生殺予奪,但你的生死存亡、權位升黜、朝代興衰,全在於主!
二、而此歷史性的神蹟發生的關鍵,是教會的一個反應動作:「於是彼得被囚在監裡,教會卻為他切切的禱告神」(5),亦即教會是:
1.用禱告反擊:仇敵囂張,砍一個、抓一個,手無寸鐵的教會只能被動受害,任人宰割嗎?不!他們卻起來拿起武器──禱告! 晝夜都有多人(12),可能還有多處在切切禱告,這,是教會的反擊!
2.憑信心前進:不能置信彼得已到門外,是禱告沒信心嗎?不!正是在不知道、在無可指望中仍然堅持禱告,叫作憑信呼求!鎖鏈鬆脫、監門打開,教會「往別處」昂首前進(17),都因這信!
靈修筆記
Top of the page
4/21
使徒行傳 第13章
經文要義 (按:因篇幅有限,僅刊出精簡版,詳情請收聽《清醒的心》)
問題思考
默想應用
本章結構上為全書分水嶺──人物從彼得轉為保羅;主要教會從耶路撒冷移至安提阿──內容上也是教會發展的關鍵:
一、事工的榜樣:安提阿的教會有許多突破,堪為典範:
1.廣泛接納同工:由居比路、古利奈人和希臘人建立,同工初有巴拿巴、保羅為教師;亞迦布等先知(11:20;24-28),今又包括黑人西面,和羅馬貴族馬念(1)等人,背景多樣,顯出蓬勃生氣。
2.以敬拜禱告事奉主:2節「事奉主」(ministered)或譯為「敬拜主」(worshiping),是從希伯來文中祭司在聖殿「供職」一字而來,非單指外在工作。此節中「事奉」與「禁食」並列,表示以禁食(禱告)來事奉主,事奉是存心;禁食是表達。我們的事奉又如何?
3.聖靈作主:上文見教會遇逼迫,門徒出外時傳福音,是被動的順環境而傳;這裡開始「聖靈說,要為我分派…」,聖靈主動定意、啟動、差遣、策畫引領(2;4)對外宣教…祂是主,也作主!
二、教義的奠定:保羅的講章顯示他在前人的基礎上,再領受了:
1.因信稱義(39):律法助人行義,但不完全,靠律法必有「不得稱義之事」,但「信靠這人,就都得稱義了」,這是救恩論的中心。
2.從猶太到萬邦(46):福音的次序是先講給猶太人,但他們「棄絕這道」,從此要由保羅和所有聖徒傳向外邦,遍及萬國萬邦!
靈修筆記
Top of the page
4/22
使徒行傳 第14章
經文要義 (按:因篇幅有限,僅刊出精簡版,詳情請收聽《清醒的心》)
問題思考
默想應用
第一次旅行佈道的後段,所佈的「道」影響愈來愈大,顯示出:
一、道的三層面意義:
1.神的話(Word):主藉使徒的手行神蹟奇事,為要「證明祂的恩道」(3)。這裡的「道」是神話語之意,英文一般譯word(參約1:1),NIV作message,信息。神的恩道,恩言、恩惠的信息,亦即神自己,因「道就是神」(約1:1)。佈道是要彰顯神,和神的話。
2.道路、方式(Way):「萬國各行其道」(16),此「道」是道路,萬國各走各的路,各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偏行己路)。佈道就是要把人領回耶穌這唯一通往神的路(約14:6),離棄虛妄歸向神(15)。
3.信心(Faith):使徒回程堅固門徒「恆守所信的道」(22),即「恆守信仰」;返回安提阿,向教會述說「…神怎樣為外邦人開了信道的門」(27),原文也僅作「信的門」。信道就是相信(神),「道」是信的對象,和內容。沒有道,信心是虛的。佈道要領人確信。
今教會在世上承繼使徒的工作,我們所佈的道,包含這三方面嗎?
二、人的兩極化反應:民心如水,起伏變化之大,令人咋舌:
1.對福音,有相信的;有惱恨的(1-4)。甚至分了黨,涇渭分明。
2.對使徒,忽而崇拜為神(13);忽而置之於死(19)。
服事神的人不受人的花圈,也不懼人的石頭(參加1:10)。絕不自高;也毫無自憐(20,被打到都以為是死了,卻「就起來走進城去」)。主啊,我唯傳「道」,至於人怎麼反應,就交給祢啦
靈修筆記
Top of the page
4/23
使徒行傳 第15章
經文要義 (按:因篇幅有限,僅刊出精簡版,詳情請收聽《清醒的心》)
問題思考
默想應用
一、這次會議,和會議的結果,都是劃時代的。我們從中學到:
1民主重要,神主更重要:使徒們固然精彩,但不可忽略那一批「默默無聲,聽…」的「眾人」(12)。他們是敬虔人,且是大多數,起先「辯論…多了」(7),但當神的作為被分享出來,他們立刻靜默,放下要求「少數服從多數」的權力。他們不爭民主,但「以神為主」,因此最後可以坦然說:「聖靈和我們定意」(28),多美!
2.經歷重要,經文更重要:彼得、保羅和巴拿巴從自己的經歷證明神愛外邦人與猶太人相同,固然有力;但雅各引證舊約經文,才拍板定案。今聚會亦同,見證激勵人心,但神話語更重要。
3.生命的自由與屬靈的紀律同等重要:得救不需其他條件,只要相信基督,因此「不可難為…人」要守割禮(19),真理必叫我們得以自由!但屬靈的生命也遵守紀律,基督徒在道德上禁戒偶像和姦淫;飲食上則禁血,因血中有生命,人只靠耶穌寶血來享受神的生命(參約6:53)。紀律是表明我們分別為聖歸給主。
二、保羅和巴拿巴竟然分開,也是前所未有的。但我們從中看見:
1.為真理「大大…辯論」;為個人「起了爭論」,原文的態度不同。
2.此行分開,但巴拿巴和馬可仍在保羅的筆尖;心頭(林前9:6;西4:10;提後4:11)。同工可以分途發展(擴張);無須反目成仇(上當)。
3.馬可或許因保羅的嚴厲而受激發;因巴拿巴的溫柔而得堅固,才成長為最早的福音書作者。積極的爭論是建造,不是拆毀。
靈修筆記
Top of the page
4/24
使徒行傳 第16 章
經文要義 (按:因篇幅有限,僅刊出精簡版,詳情請收聽《清醒的心》)
問題思考
默想應用
一、馬其頓呼聲:這是福音路線的重大轉折,決定了教會兩千年的發展方向──先向西傳入歐洲,然後到美洲、亞洲,如今要重回耶路撒冷。此轉折完全由聖靈決定並主導,其過程顯示出:
1.禁止也是一種引導:我們習慣神一路開門的引導方式,尤其在服事神時,更覺祂怎可不領情?但保羅接連兩次被聖靈禁止講道與服事(6-7)。先順服神的禁止,才能領受祂進一步的引導。
2.查驗也是一種跟隨:保羅見到馬其頓人的異象後,同工們「以為神召我們…」(10),此「以為」指研究所得的結論。每個異象都需要考慮、查驗,得到結論後才「隨即」──立刻採取行動。
二、夜半歌聲:即便是跟隨異象前行,神仍允許他們被打、被囚。但在那個夜半時分,髒亂擁擠的監獄中,這兩個渾身是傷,腳栓木狗的人所發出的,不是哀嘆控告,而是唱詩禱告!那歌聲說明:
1.禱告唱詩也是一種講道:「眾囚犯側耳而聽」如在會堂聽道一般。
2.讚美正是最大的釋放:從突破個人壓制;到搖動大地根基,震開監獄門,和所有囚犯的鎖鏈!何等的大能,帶來何等的自由!
三、受割禮關乎事奉,非關得救:上章保羅力爭不必受割禮,因人得救是靠信耶穌,不靠行律法。但今為傳福音,便主動為提摩太行割禮(請讀林前9:19-23)。保羅智慧;提摩太順服,均為表率。
四、信耶穌關乎全家,都必得救:神的心意,是以家庭為救恩的單位(挪亞、羅得、吃逾越節羊羔、喇合、撒該、迦百農的大臣、哥尼流、呂底亞,及這禁卒…)問題是我們有無失落這恩?
靈修筆記
Top of the page
4/25
使徒行傳 第17章
經文要義 (按:因篇幅有限,僅刊出精簡版,詳情請收聽《清醒的心》)
問題思考
默想應用
雅典是古希臘的文化中心,神話與哲學根基深厚。聖靈帶領保羅進入馬其頓,來到雅典,直入當時世界的核心,實為福音最強勁的出擊。這一路上保羅的傳道方式,都值得我們密切留意,如:
1.本著聖經、查考聖經:保羅進會堂去「本著聖經與他們辯論,講解陳明基督…」(2-3)。傳道方式有辯論、講解(解釋清楚)、陳明(按次序整理、展示)等多種;但內容唯「本著聖經」。不論哪個城市;聽眾賢或不賢,「天天查考聖經」(11),就「所以…多有相信的」(12)。今教會或個人也都不須花俏的包裝,唯獨聖經!
2.觀察社會,切入社會:保羅「在雅典等候」(16)時作什麼?他著急地「看見滿城都是偶像」,並從中:a.看出策略:雅典人愛智、愛辯(參21),因此去「市上」與人辯論。果然受邀到著名的亞略巴古去正式講道;b.看準切入點:他「遊行…觀看」到希臘人有「未識之神」的盲點,由此切入福音,發出這篇重要的「神論」(22-31),今人將這段話刻在亞略巴古入口處,兩千年後仍向遊客傳揚神。
3.貫通文化,導正文化:但要打動高文化的雅典人,尤其精通哲學的「學士」們,必須深入醫治他們的文化。保羅精通伊彼鳩魯和斯多葛二學派的思想,先以神創造,並掌管、賞賜萬物,針砭前者的唯物主義;又以神具體定準人的年限;疆界;生活動作存留,指正後者以為神是抽象的理念之謬誤。他還熟悉希臘文學,引詩為證。再以耶穌復活和審判來引導雅典人悔改。貫通文化才能得著知識份子(34)。後來的歷史證明,整個西方文化沿此路線,被福音翻轉成為基督教的文化。今這事也要發生在我們中間!
靈修筆記
Top of the page
4/26
使徒行傳 第18 章
經文要義 (按:因篇幅有限,僅刊出精簡版,詳情請收聽《清醒的心》)
問題思考
默想應用
保羅在哥林多的事奉,和返耶路撒冷的回程,告訴了我們:
1.最堅強的人也有害怕的時候:主在異象中對保羅說的是:「不要怕,只管講,不要閉口,有我與你同在,必沒有人下手害你…」(9),可見他也會害怕、不敢講、想要閉口、懷疑主還在不在、擔心被害…(並參林前2:3)。是的,沒有一個人是堅強到不需要關懷鼓勵的,永遠不要停止為神的僕人代禱!
2.最黑暗的城市也有神的百姓:哥林多是道德敗壞,淫蕩縱慾的罪惡之城,但主說:「在這城裡我有許多的百姓」(10),亦即有許多預定得救的人。永遠不要放棄一個地方,主能作!
3.最剛硬的族群也可結出果子:猶太會堂抗拒、毀謗福音,以致保羅要抖著衣裳宣告將轉往外邦人去,但本章共提到兩位「管會堂的」(8;17)都信了主。永遠不要放棄一個族群,主能救!
4.最寶貴的同業是主內的同工:保羅是帶職事奉的(20:34),他和亞居拉夫婦的相遇,展現神對職場生活的祝福──同業、同住,並同心同工,多美!讓我們堅守工作崗位,等候神賜下屬靈同伴。
5.最美好的規畫是跟隨主帶領:我們已知保羅佈道的行程完全由聖靈決定(16:6-10),今辭別以弗所時所說「神若許我,我還要回到你們這裡」(21)更體現他人生規畫的原則(參雅4:15)。果然,他很快就回到了以弗所,且破例住了兩年三個月之久(見下章)。主的規畫,永遠超過所求所想,跟祂,比跟誰都好!
靈修筆記
使徒行傳 第19 章
經文要義 (按:因篇幅有限,僅刊出精簡版,詳情請收聽《清醒的心》)
問題思考
默想應用
一、保羅在以弗所住了兩年三個月,期間神的工作有以下特性:
1.福音的全備性:上章亞波羅和本章12個門徒只知「約翰的洗禮」,亦即只離棄罪,悔改歸主,卻不認識基督的復活,和聖靈的重生,等於只信了福音的前半部。全備的信仰包括離棄罪惡,與基督同死;和領受聖靈,與基督同活(參羅6:3-5)。
2.福音的全面性:福音超越:a.知識背景:從推喇奴學房中的飽學之士;到拿保羅手巾放在病人身上的市井小民;b.地域:凡住在以弗所的(17),甚至一切住在亞西亞省的(10);c.國籍:本章兩次強調「無論是猶太人,是希利尼人」(10;17)全都聽見福音。
3.福音的神聖性:耶穌的名是a.神聖的:不能冒用(13-16);b.聖潔的:信主的人自然會不計代價地認罪(18)、對付罪(19)。
二、仇敵的強烈反擊,也顯示出幾個特性:
1.財利性:不能再倚靠偶像生意「發財」,是銀匠聚眾滋事的原因;更常見的是仇敵用發財來引誘人(太4:9)。總之不離財利範圍。
2.煽動性:銀匠的話逐步誇大(27);又將宗教與地域、族群聯結(「大哉以弗所人的亞底米啊」),極具挑撥和煽動性。此仇敵技倆。
3.盲從性:群眾起先被煽動可能已經不夠理性,到後來更是「紛紛亂亂,有喊叫這個的,有喊叫那個的,大半不知道是為什麼聚集」(32),盲從情況暴露無遺。今仇敵的手段仍不外乎此。
靈修筆記
使徒行傳 第20 章
經文要義 (按:因篇幅有限,僅刊出精簡版,詳情請收聽《清醒的心》)
問題思考
默想應用
一、僕人的腳蹤(1-16):為傳福音,也為建造信徒,保羅是:
1.行遍天涯:先因猶太人設計相害而捨船走陸路(3);之後在特羅亞雖整夜談論,他仍然送同工上船,「自己打算要步行」(13)。是為了步行方便探訪教會嗎?或是他需要獨自思索禱告?總之他行行重行行,「走遍了那一帶地方,用許多話勸勉門徒」(2)。
2.光明磊落:路加在此罕見地記下了七個教會的代表同工,與保羅同行(4),學者公認這些人應是為了一同見證奉獻款送抵耶路撒冷。在財務上要「留心行光明的事」(林後8:21,該章6;16-24;及9章所說供給的事,即指此捐款),他不但教導,也身體力行。
3.極力分享:離開特羅亞前他講道至半夜不停,猶推古跌死了,他下樓醫治、安慰後,「又上去,擘餅,吃了,談論許久,直到天亮」(11)。在他心目中,聚會、分享遠比神蹟重要。
二、牧者的心腸(17-38):告別以弗所長老時,他道盡牧養心聲:
1.忠心的教導(20;27):凡與你們有益的;凡是神的旨意,沒有一樣避諱不說。牧者的教導準此二原則,而不為討人喜歡。
2.苦心的栽培(29-31):三年之久,晝夜不住的流淚勸戒。牧養需要花時間陪伴,苦心栽培羊群的生命根基。
3.信心的交託(32):栽培之後還得放手。對羊群最好的安排是將他們交託神和祂恩惠的道,唯有這道真能建立人,同得基業!
4.愛心的離別(36-38):牧養的關係終生之久,身雖離別,愛永在!
靈修筆記
使徒行傳 第21 章
經文要義 (按:因篇幅有限,僅刊出精簡版,詳情請收聽《清醒的心》)
問題思考
默想應用
一、保羅往耶路撒冷並非違抗聖靈,而是遵行神旨意,理由如下:
1.神早已預定他要受許多苦難,並在外邦君王面前見證主(9:15)。
2.以弗所暴亂前,他便已「心裡定意」(19:21),或作「靈裡定規」:非出於血氣一意孤行,乃從靈的深處,清楚得了指示。當時並知返耶路撒冷後還要往羅馬宣教,只是不料神是用捆鎖的方式。
3.回耶路撒冷的一路上,他都「心甚迫切」(20:22-24),或作「心被捆綁」;「心靈受到催逼」,知道「有捆鎖與患難」而不以性命為念。順服神的人被聖靈管制,沒有自作選擇的自由。
4.聖靈是預告有捆鎖在前面等候保羅,沒有不要他去,亞迦布也沒有這樣說;是其他同工出於人的情感在勸阻。嚴格說來,這樣的勸告等於是反抗聖靈。同工們後來也明白過來,「便住了口,只說願主的旨意成全」。這裡勸阻和堅持的雙方,都很美。
5.保羅被捕入獄,主從未責備,反而多有鼓勵安慰,確認他要在羅馬作見證(23:11;27:23-24)。神的道不像人會被捆綁(提後2:9)。
二、保羅接受長老們的建議,行潔淨的禮,表明他是:
1.順服權柄,竭力追求和睦。盡諸般的義。
2.向猶太人,就作猶太人,為要得猶太人。為骨肉之親,就是自己被咒詛,與基督分離,他也願意。(參林前9:20;羅9:1-2)
因此他坦然說「我卻不以性命為念,也不看為寶貴,只要行完我的路程,成就我從主耶穌所領受的職事,證明神恩惠的福音」(20:24)
靈修筆記
Top of the page
4/30
使徒行傳 第22 章
經文要義 (按:因篇幅有限,僅刊出精簡版,詳情請收聽《清醒的心》)
問題思考
默想應用
一、從保羅向耶路撒冷群眾的分訴詞,我們認識了他的:
1.傳福音的迫切心志:a.當時場面混亂,甚至兵丁必須將保羅抬起來保護他(21:35),保羅剛逃離死境,還沒進入安全的營樓,就主動要求向百姓說話,何等勇氣!b.當獲准說話,他不是急著「分訴」爭理,而竟作起得救見證。人看群眾太多難以控制;他看聽眾廣大正好傳道。個人生死安危從不是他的重點,唯「將所看見的,所聽見的,對著萬人為主作見證」(15)
2.對同胞的積極認同:a.血統上:他用希伯來文(應指當時通用的亞蘭文)開口,稱他們「父兄」,強調自己是猶太人,出身名門大城,跟隨名師按著我們祖宗嚴緊的律法受教;b.熱心上:他自己當年熱心事奉神,「像你們眾人今日一樣」(3)。看著這群暴民,他完全體會他們的熱心,而非對立。認同帶來愛與疼惜,和傳福音的負擔(參羅10:1-4),他多麼盼望他們能明白神的真理!
3.順服主的一貫態度:本章獨特記載保羅在大馬色被主光照時,除了「主啊,你是誰?」還問了一句「主啊,我當作什麼?」此即保羅與眾不同之處,一旦認識了主,他只問「當作」,不問「應得」。主說當作他便作,順服到底。
二、從民眾的激烈反應,我們也警惕到:
1.偏見好危險:保羅的一句主差遣他「往外邦人那裏去」像點燃炸藥般,觸怒猶太人的民族偏見。我們裡面有無某些未解的偏執?
2.教會要預備:此次城市暴亂,同工被逼迫,教會似乎來不及作出反應。今民主時代,教會應提前預備如何為公義發聲。
靈修筆記
快
捷
功
能